1.要有很高的业务能力
不仅要管理上出众,也是教学上的高手,要成为教学上的领头羊,自己要多加学习。
2.要公平公正
对学校任何老师学生都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样的校长才是学校代言人,是每个家长学生信任的人。
3.要有朴实的作风态度
优良朴实的作风是校长必备的条件,应该具有勤俭办学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很好的管理好学校。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感到有希望,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好的农村教育就是为农村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希望,相信只要努力了,生活就会有变化,从而鼓励每一个农村的孩子未来的幸福,为做一个自强的人奠定基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校长?也许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值得我们思考。
1、思想观念。学校的发展,思想是指南,观念是关键。
首先是校长的思想观念要解放、开放,要建构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思想体系,要能准确地把握教育的规律,要能站在乡村大教育的高度,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逐步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路,并切实用以指导自己的管理行为。
其次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创新,要建立学生成长中服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要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要确立自我发展目标,要看到自己的努力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和发展,体会自身专业成长的快乐。
然后是农民的观念。农民也许不需要读书,也许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知识,但他们需要文化,需要精神生活,也和师生一样需要成长。要利用好孩子这一媒介影响家长,让他们在得到精神文化食粮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学校,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要开放的,紧密的与社会、与生活连在一起的。
我们的农村学校是封闭的,与社会隔绝,与生活脱节,大都是关起门来办学,没有活力,质量不高,效能低。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行知小学的发展模式,学会依靠,依靠农民的力量,依靠当地政府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环境。
学会联合,要学会开放办学,和企业联合互惠互利;和教科院校联合,保证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当地的名校联合,扬长去短,扬长补短;和农民联合,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3、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学校发展最头疼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不低于45岁,且没有流动机制,职业倦怠感严重。再是教育教学思想陈旧落后,大部分农村中老年教师前身是民办教师,他们往往固守陈规,很难面对新课改,新教育,不愿突破,不想创新,部分年轻教师又不是师范专业,对教材教法、教心学相对陌生。有些老师想改革、想发展,但由于文化底子薄,理论知识少,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大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怎么办?是等?还是靠?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补充进来,我们就不改革了,就不发展了?我想我们既不能等,也不能靠。
4、全面发展。即学校要全面发展,教师要全面发展,学生要全面发展。
学校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外延和内涵共同发展的转变。目前,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楼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现代化的教学装备基本齐全,如何发掘当地的人文资源,创设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环境,提高办学的品位应当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专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道德修养、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要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生要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学生不能再是灌输的对象、考试的工具,要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要特别重视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培育,要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让学校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
5、凸显特色。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特色,因此,农村学校要实现由公共型向特色型的转变。目前的农村学校大多数都是扁平式的,一个模式,一副面孔。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优势,我们要发展地方特色,发挥学校优势,挖掘自己个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不反对借鉴,不反对移植,但借鉴要有取舍,移植要有创新,要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自己独特的东西融进去。大的方面可以成为特色,小的方面也可以成为特色。我们没有能力搞“某某教育”,可以搞“某某实践”“某某阅读”“某某运动”,只要搞起来,搞活它,搞深它,坚持搞下去,搞出成果,搞出效能,同样也是特色,也可以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总之,要做好一个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有开拓的进取心,有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有不怕吃苦,敢于负责的时代精神,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有力度,管理才能严格,质量才能提高,村民才会满意,信誉才能与日俱增,学校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