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蝶入阑珊描绘了一种景色或情境,意味着蝴蝶飞入了暮春凋零的花草之中。
在古代文学中,"蝶入阑珊"这样的描述通常用来象征春意的消逝和美好时光的结束。例如,苏轼的《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就是在表达春天即将过去,美好事物逐渐消逝的情感。同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对比热闹的元宵节与孤高女子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在政治失意后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也隐含了类似“蝶入阑珊”意境的暗示。
此外,这种意境在唐代张说的诗作中也有体现,如描写春日宫苑中的蝴蝶和莺鸟,暗示着春天将尽的宁静与寂寥。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则通过对春愁的描写,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综上所述,“蝶入阑珊”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象的描述,它还富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色彩,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蝴蝶飞到了灯火阑珊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