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首先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通过沟通交流,寻找共同点,解决分歧,培养彼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如果对方有错误或瑕疵,应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如以身作则、诉诸道理等,去指出并改正错误,而不是采取暴力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理性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从个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生活方式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同学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和方式来处理学生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因为性格不和、或者是因为某些观念不一致、又或是在交流过程中沟通不畅等等各类的原因导致了矛盾的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案例就要选择不同的解决办法。
比如:有些同学性格内向,相比人多吵闹的办公室而言,安静的场所更适合解决问题。再比如,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很多小事的积累最终引发的宿舍集体矛盾,就在宿舍采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是比较可取的,也更能保护涉事同学的隐私。
另外,选择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让学生产生排斥及厌恶、反感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用事例,讲故事,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
02 有耐心,保持冷静,多一份宽容与谅解。
学生间存在的矛盾大多不是什么大事,在处理问题时要将心态放平,要理解学生现阶段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学生问题无小事,不能以过来人的身份摆架子,觉得这些事情都无所谓。又受精力的影响和时间的限制,不听学生解释而草率处理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对学生要有耐心,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如果真的被气的不行,那就揣摩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种想法,不妨挖掘一下学生背后的心理活动,理解后也就能多一份宽容和谅解。
03 了解问题要全面,要时刻反思不能加入主观倾向。
在了解事情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意见,但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对整件事情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尽可能的做到全面了解,做到公平、公正。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反问自己是否将主观情感参与进来。如果做不到公正,很有可能导致这件事情不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反而因为你不公正的参与造成涉事人矛盾的激化的不良后果。
04 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比让他们作检讨更重要。
尽管有句话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出现双方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若抱着“双方都有错,两边都罚”的原则,让涉事者进行检讨,也不见得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学生是知道自己有错,但他们其实搞不清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效果并不好。
帮助学生让其意识到矛盾产生的原因,比让学生做检讨更重要。
05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其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透过现象看本质,想学生所想,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看不到的点。帮助学生分析双方该负的责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对方在意的点,发现能引起矛盾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发生矛盾自己是有责任的,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06 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沟通,沟通可以避免大多数问题的发生。
矛盾大多是因为不理解和沟通不到位造成的,因此,除了教会学生换位思考,还要教会学生学会主动沟通。
本来是件小事,沟通交流就可以解决的,却选择搞冷战,或者觉得不好意思张口,闷在心里。事情积攒的多了,误会也越来越深,人心也就越来越远。
人与人的差异在于思想的不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所以想法的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行为。人际关系在于双方的磨合,沟通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可以解决绝大部问题。
07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之后才能更好的进步。
事情得到解决后一定要进行自我反思,学会总结在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自身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先反思并总结,最后才能更利于自身的提高。若能以前事为鉴不断吸取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对学生,我们虽然不能要求他们产生了一次矛盾后将来就不再有意见,但最起码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矛盾发生后,要总结经验。
对老师而言,一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积攒经验,二是可以提升工作能力,再处理学生矛盾时能更得心应手。
08 有意识培养学生干部,用好学生干部小帮手
老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尽管老师很负责,但是还是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时时刻刻地动态。
在平时要有意识得培养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能力,利用好学生干部小帮手,在解决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中,他们的作用不容小觑。
尽管如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做到:虽然不能时时刻刻知道学生在做什么,但是要知道学生会做什么;虽然不能时时刻刻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但是要知道现阶段的学生会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