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王冕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
经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楔子里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冕,虽说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这个王冕却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就写过一篇《王冕传》,先看看历史中的王冕吧: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思母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后来出来了一个周进,也是有才的,可是一辈子都想中个科举,最后看到号板就失控了。
如果把它和王冕放在一起,那种名利观的对比一下子就鲜明了。再有严监生这样的,十分贪财,同王冕这样只要能孝顺母亲,自己够用就行的人进行对比,也是高下立判。
所以,王冕在这里就是一个榜样的形象,他对《儒林外史》后面出来的人形成一个对比,这也是吴敬梓把它放在本书第一回的作用。
扩展资料:
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一回开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却不是这样,他看得很透,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
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古人以孔孟之道为范本,在汉朝大一统后的数千年里,基本上只有阐述、论证、解释这些观点的,很少出现跳出来批驳的人。因为在古代,这些是正统思想,凡是怀疑的人都会有惩戒发生。
王冕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