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是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 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