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最大的武状元
自科举制实施以来,为朝廷选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这些人也凭借科考在官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但能够爬多高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在所有状元中,只有一人坐到了丞相的位置,此人便是郭子仪。首先,郭子仪的出身就不一般,他的家族是士大夫家族,世世代代都在刻苦读书。如若不出意外,郭子仪定是出类拔萃的文人,可父亲在他幼年时期便去世了,导致全家失去了支柱,差点吃不起饭,更别提读书了,没有饭吃,哪来的力气读书?
因此,郭子仪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阴差阳错之下他开始习武,天资聪颖的他经过后天不懈努力,骑射之术很快便在众人间脱颖而出。刚好朝廷举办武举,他便去参加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一举拿到了第一,成为武状元。
史上岁数最小的武状元是宋代朱虎臣,公元1132年,南宋躲过了金兵接二连三的骚扰,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与太平。但宋高宗为了抗金,便举办一次武举来招募人才。
也是在这场武举当中,一个年仅九岁的儿童竟然成了武状元,朱虎臣是江西人,由于成绩太过优秀,一路被保送至殿试。而在殿试中,他是唯一一个在十箭中成功射中九箭的考生,也因此博得了头彩。
此外,朱虎臣并未因为年纪小而畏畏缩缩或者怕东怕西,朝堂之上,他能与其他官员侃侃而谈,讲起《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完全是信手拈来。朝中所有官员都很欣赏朱虎臣,还称他为神童,皇帝封他做了承信郎
三、被赐国姓的武状元
这位被赐国姓的状元便是明朝的许泰,他的出身比大部分习武之人高出一大截,许泰家族里的男子几乎都是朝廷武将,明朝还出了三代将军。
生活在武将世家中,许泰从小就耳濡目染,习得一身好武艺。父亲去世之后,许泰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成了指挥使。不过后来,许泰还是参加了科考,第一轮海选时,许泰就凭借自己超强武艺入围了“武进士”。
接着,在一批武艺高超的进士中,许泰又因为突出的骑射之术博得头筹,成为独一无二的武状元,而他的官职也因此升至锦衣卫的副总兵。
父亲去世6年后,许泰考中了武状元。
因为从小就学武,许泰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武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摘得桂冠,当时明朝在位的皇帝是明孝宗,许泰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先后做了都指挥同知、副总兵。明孝宗去世后,明武宗即位,许泰还因为战功被明武宗收为义子,被封正一品左都督。
明武宗身为皇帝,却有一个当大将军驰骋疆场的梦想,这可能是他欣赏许泰的原因之一。许泰深受明武宗宠信,渐渐失了分寸。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谋反,明武宗听说后大喜,觉得自己有了施展的机会,打算御驾亲征。
在此之前,明朝已经有了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的经验,所以大臣们纷纷反对,许泰却极力怂恿。后来,王阳明平定了叛乱抓住了宁王,送信给皇帝想阻止他亲征,明武宗却不许他把宁王送到京城去,非要过一把“御驾亲征”的瘾。
许泰被王阳明夺走了功劳,十分生气,曾经当众为难他。王阳明是文科进士,许泰就让王阳明射箭给大家看,结果王阳明三发三中,许泰尴尬无比。明武宗死后,许泰因为之前的乱来,遭到大臣集体弹劾,明世宗嘉靖皇帝下令抄了他的家,还把他流放充军,许泰死在了边地。
第二个名气最大的武状元,是唐朝的郭子仪。郭子仪跟许泰不同,他出身于一个文官世家,却在武则天当政时考上了武状元,最初默默无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参加了平叛的战斗,立下显赫战功,使唐朝转危为安,被封为大将军。
之后,郭子仪还做了宰相。历史上著名的“醉打金枝”故事,主角就是郭子仪的儿子。郭子仪与皇家关系密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后,被追赠为太师,赐谥号忠武,德宗皇帝甚至罢朝5天,表示对他的哀思。整个唐朝历史上,郭子仪声名极大。
第三个年纪最小的武状元名叫朱虎臣,他成为武状元时年仅9岁。朱虎臣是宋朝人,《宋诗纪事》记载,朱虎臣是一名神童,他参加了宋高宗时期的一场武举,因为表现出色,被送去殿试,当着皇帝的面,朱虎臣表现更加让人惊艳。
他射了10支箭,9支中目标;又当众讲起了《孙子兵法》与《诸葛八阵图》,侃侃而谈,很有见识。就这样,宋高宗当众拍板,钦定他作为武状元,官封承信郎。9岁成为状元,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可惜,朱虎臣在历史上并没有其他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