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艺术,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之一。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40公里的莫高窟沟内,因此也被称为“敦煌石窟”。
莫高窟最初开凿始于公元366年,经过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和修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莫高窟也曾被封起来过。
其中一次被封起来的原因是因为清朝政府的禁止。清朝政府认为莫高窟是佛教文化遗址,不应该被用来祭拜或者崇拜,因此于1740年下令封闭莫高窟,并在洞口砌了一道墙,上书“不准窥视”四个大字。
此外,莫高窟还因为战争原因被封起来过。在20世纪初,莫高窟曾被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探险家和学者发现并进行调查。然而,在1944年,中国政府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下令封闭莫高窟,直到1987年才重新开放。
总的来说,莫高窟被封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历史上的政治、战争和文化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莫高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躲避西夏之乱
在敦煌藏经洞中,最早的卷子纪年是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最晚的卷子纪年是宋咸平五年(1002年)。洞被封闭定是在1002年以后,与一个大的政治变乱有关。考之敦煌历史,宋咸平前后最大的变乱,是西夏向河西用兵,先后占领了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法国人伯希和根据“全洞卷本无一作西夏字者”、“洞中藏赤,至为零乱,藏文卷本,汉文卷本,组本画幅,绘画壁衣,铜制佛像,及唐大中刻之丰碑,均杂沓堆置”,认为藏经洞必是“畏外寇侵掠而仓皇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