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由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正式打出的旗号。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戴名世是桐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故名。
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刻画生动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刘大櫆。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句精练;写景传神,不用诗词与骈句,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尤其是程朱理学;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寄世感叹;传状之文,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论点鲜明,逻辑性强。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发展、终结,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