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湖苏辙赏析(西湖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西湖苏辙赏析(西湖原文及翻译赏析)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10-21 04:01:32

游西湖苏辙赏析

 《游西湖》苏辙翻译赏析

  长相思·游西湖

  【作者】康与之【朝代】宋

  南⾼峰。北⾼峰。⼀⽚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

骢。相逢九⾥松。

        译⽂:

  南有⾼峰,北也⾼峰,两峰之间,⼀⽚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春天来了,⾯对美好的湖光⼭⾊,愁绪万千种。郎的情意浓浓,妾也情意浓浓,妾坐油壁⾹车,郎骑青骢宝马,记得,在九⾥松初次相逢。

  注释:

  长相思:唐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得名。⼜名《双红⾖》、《忆多娇》等。双调三⼗六字。平韵格为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叠韵,⼀韵到底;仄韵格如是压仄韵。南⾼峰,北⾼峰:杭州西湖诸⼭中南北对峙的⾼峰。侬:⼈。油壁车:四周垂帷幕,⽤油漆涂饰车壁的⾹车。九⾥松:据《西湖志》,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春桥,西达灵隐、天竺路,左右各三⾏,每⾏隔去⼋九尺,苍翠夹道,⼈⾏其间,⾐皆绿。

  赏析:

  颔联运⽤侧⾯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突显出诗⼈多年深居简出的⽣活;运⽤拟⼈、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已陌⽣,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动。本诗尾联,苏辙“⽆⾔”⽽“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为友聊以安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奈之情。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 辙

元符三年(1100)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想调停新旧两党。元祐年间官至副相的苏辙从岭南遇赦北归,居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调停未成,徽宗很快又重新迫害元祐党人,而且比哲宗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避祸,苏辙杜门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说也奇怪,政和二年(1112),也就是他去世的这一年,苏辙突然改变了“不踏门前路”的决定,不但出游颍昌西湖,而且泛赮水,写了两首纪游诗。

首联出句,一笔带过十年的生活。这十年来,他对不出门、不见人是自持甚严的。徐度《却扫篇》卷中说:“苏黄门子由南迁,既还居许下,多杜门不通宾客。有乡人自蜀来见之,侍候于门,弥旬不得通。宅南有丛竹,竹中为小亭,遇风日清美,或徜徉亭中。乡人既不得见,则谋之阍人(守门人),阍人使侍于亭旁。如其言,后旬日果出,乡人因趋进。黄门见之大惊,慰劳久之,曰:‘子姑待我于此’。翩然而去,迨夜竟不复出。”这则轶事生动反映了苏辙晚年杜门颍滨的实际情况。“湖上重游”点题,“一梦回”说明他时时梦游西湖,“闭门不出”完全是为时势所迫。他在《泛水》中说:“早岁南迁恨舳舻,归来平地忆江湖。”“忆”字也表明,“闭门不出”的生活是苦闷的。

颔联写颍昌市民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苏辙在颍昌虽然住了十年有余,但当地闾阎(里巷)父老却很少见过这位昔日副相,因此争相打听他是什么人,以致连鱼鸟见到这位白发老人都为之惊猜。出句还比较平淡,对句的拟人手法使诗味倍增。

颈联是写自己的感慨,时仅十年,恍如隔世,举目非其党,无人共酒樽,抒发出没有同调的孤独之感。在徽宗朝,已经变质的新党如蔡京辈当权,元祐党人贬的贬,死的死,到苏辙去世前,他的昔日同僚已经很少有人在世了。因此,他晚年时时发出没有同调的感慨。崇宁五年(1106)他在《九日独酌》中写道:“府县嫌吾旧党人,乡邻畏我昔黄门。终年闭户已三岁,九日无人共一樽。”可以参看。

尾联写现实中既然没有同调,只好与古人为友了。“归去”句抒发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聊可借以自慰的是“古人时向梦中来。”苏辙晚年除编辑《栾城》三集,修改《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等学术著作外,还新著了《历代论》、《论语拾遗》等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