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认为,打哈欠是一种困乏的表现,有人觉得,在公众场合下打哈欠有伤大雅,因此总是拼命克制打哈欠。
但是,你知道吗?打哈欠是一种有益的生理性反应,对身体好处多多,是不是有点想不到呢?
哈欠醒脑
早晨起床后往往会哈欠不止,这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各个功区由抑制转变为兴奋状态,使大脑皮层进行正常的工作,另外,打哈欠时可以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适用。
哈欠促进肌肉活动
打哈欠促进脸部肌肉、咽喉部肌肉运动,使肌力增加,此外,人们在打哈欠期间全身的神经和肌肉会得到放松,对肌肉大有好处。
哈欠让人放松
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但是其生理作用显著。这个期间,人完全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放松,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
打哈欠除了上面这些好处还可以养护眼睛哦
当你打哈欠的时候是不是总是感觉眼睛要流眼泪?那是因为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为的是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随着打哈欠的动作,一股气体有力地从嘴巴呼出,面颊部、舌部和咽喉部肌肉紧张收缩,这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
鼻腔压力增高的结果就会一时性地阻挡鼻泪管排泄泪水的工作,泪水流不下去,积在眼睛里的泪水就越来越多,就导致了打哈欠时两眼泪汪汪的现象。
正是因为这一现象对滋润眼睛起了积极的作用,经常面对电脑的工作者特别是已经患有干眼症的朋友,常常会眼睛干涩、疲劳,再加上秋冬天空气中水分减少,眼干等问题要变得更加频繁。此时,打个哈欠会刺激泪腺使眼睛变得湿润,起到润眼的作用,从而缓解眼睛干涩、疲劳。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关注头条号【眼科医生田润】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如果您有眼科疾病等相关问题咨询,欢迎私信。
据科学研究显示, 人类的打哈欠行为自胎儿时期便开始。大约第24周, 在母体中的胎儿便开始打哈欠, 且平均每小时6次, 到第28周后, 打哈欠频率会逐渐下降, 直至第36周完全停止。
关于人们为什么打哈欠的问题曾在相关领域产生过较大的争议。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指出打哈欠的真实目的。不过, 学术界关于打哈欠的目的大概有几种观点, 包括提高清醒程度, 帮助大脑降温, 等等。
人们常常认为, 打哈欠会增加困意, 然而科研人员并不同意。他们指出, 打哈欠是为了保持清醒状态, 促进身体觉醒的一种反应。因为与打哈欠相关联的是运动和伸展行为的增加。随着睡眠压力的增加, 烦躁行为的增多反而可能有助于保持警觉。
而且在打哈欠时, 耳朵里的特定肌肉 (鼓膜张肌) 也会被激活, 使耳膜和听觉的运动范围和敏感度获得重新调整, 从而提高了在打哈欠之前我们对周围世界进行监控的能力。
此外, 打哈欠时, 泪腺受到刺激, 会反射性分泌流泪, 洗刷眼睛, 可能会促进视觉灵敏度的提高。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打哈欠是为了帮助大脑降温。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 打哈欠时, 人们会深深地吸入一口冷空气, 然后让冷却的血液进入大脑, 给大脑降温。
经实验, 研究人员发现, 无论夏天还是冬天, 刚到室外的5分钟之内, 有近40%的研究对象会出现打哈欠行为。不过, 随后就大相径庭了:在研究对象之中, 夏天的打哈欠比例降至10%以下, 而冬天打哈欠比例升高则较多。
不过, 该研究只表明, 在大脑和体温升高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过度的哈欠。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为了冷却大脑而做出的行为。
比方说, 在实验诱导的发烧中, 打哈欠的频率的确会增加, 这确实表明了身体变暖和打哈欠之间的相关性。然而, 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它导致了身体的降温——只是身体变暖似乎是打哈欠的诱因。
犯困、劳累、受到外界刺激等因素, 都会引起人们打哈欠的行为。当然, 打哈欠远不止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说, 打哈欠与大脑中的许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项扫描了那些易受打哈欠传染的人的大脑的研究发现, 这些人的大脑的腹正中前额皮质有激活现象, 而该大脑区域与决策有关。对这个区域的损伤还与共情的丧失有关联。
在动物实验中, 研究人员发现对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刺激, 会引起啮齿类动物的打哈欠行为。催产素是一种与社会联系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激素。
而将催产素注入脑干的各个区域也会引起打哈欠的行为。这些区域包括海马体 (与学习和记忆有关) 、腹侧被盖区 (与多巴胺、快乐激素的释放有关) 和杏仁核 (与压力和情绪相关) 。如果阻断催产素受体, 便可以阻止这种效应的发生。
帕金森氏症患者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经常打哈欠, 这可能与低多巴胺水平有关。多巴胺的替代物已经被证明可以增加打哈欠行为。
同样地, 皮质醇 (一种随压力而增加的激素) 也会引起打哈欠, 而肾上腺的去除 (释放皮质醇) 则可以阻止打哈欠行为。这表明压力在引起打哈欠行为中发挥了作用,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你的宠物狗在长途汽车旅行中会打那么多次哈欠的原因。
不难看出, 打哈欠似乎与共情、压力和多巴胺释放有关。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
参考文献
[1]泉琳.打哈欠的奥秘[J].科学新闻,2018(0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