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兽员为什么不怕老虎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动物也有一定的感情,相处时间长了不会随便攻击的。
2.从小就给打怕了,就像人们养的大丹犬。
3.人工驯养的野兽虽不像野生的,但毕竟是野兽,饲养员或驯兽员也还是加着12分的小心,他们了解野兽的习性很讲究方式方法的。
拓展资料:
驯兽艺术是驯兽师通过某些手段,让各种动物按照事先设定的动作进行艺术表演,属于一种传统的杂技节目。
驯动物节目,从总体上看比马术发展更快,内容更丰富,在驯的方法上和表演的内容上都有较大改革。
有些驯兽节目在内容安排上不是单纯地追求“动物演员”要像杂技演员那样精益求精地翻跟斗、拿大顶,而是创作出很多富有生活情趣的新技巧感染观众。开封杂技团马戏队的《驯猴》,模拟儿童放爆竹的情景,刻画出猴子又想放爆竹,又怕火烧伤皮肉的矛盾心理。后来,猴子进行了种种试探之后,在驯兽员的鼓励下,终于完成点燃爆竹的动作,舞台效果十分强烈。驯兽演员与小猴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与小猴一起玩耍,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驯白骆驼和小马》是在原有《驯马和骆驼》的基础上发展成的新节目。白骆驼胆小而性烈,比起驯棕色骆驼难度更大。陈立本克服许多困难,经过四年多的调教,使白骆驼学会造型、跪行、单腿站及小川马跳双驼、小马穿圈等新技巧,整场编排流畅,动作准确漂亮,音乐舞美协调,是驯马节目中艺术性较强的节目之一,曾获北京市杂技协会颁发的创新一等奖。
上海杂技团韩峰表演的《滑稽狗》,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节目。小狗“歪歪”不仅能乖乖地听到枪声后立即倒下装死,还能在演员的手上、脚上倒立。更难能的是,整场节目中,小狗寸步不离丑角演员,不论演员走路或前后滚翻,小狗借其灵敏的跑跳技能,既不会被压着,也不会离开演员的躯体而掉下来,整个节目幽默活泼,既有滑稽效果,又有高难技巧,演员与动物的默契配合,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一新创作和苏洁雪的《驯小狗》一起,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的“金狮奖”。
八十年代,驯化大型动物也有进展,上海杂技团新设了驯猩猩、驯大象、驯猪等新节目,在驯化方法上也有很大改进,不用拉链子、打棍子、喂食物等陈旧办法使动物就范,而是与动物建立感情,谆谆善诱地使动物同演员合作表演。情技交融,张训导训练的猩猩“陆陆”,演什么像什么,演奏乐器,表演体操十分地道,演员吹号猩猩敲鼓,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对手体操表演,“陆陆”配合默契,不亚于人;猩猩“陆陆”多次参加拍摄电影,被评为中国的第一个“动物明星”。大象“赛莫”能表演大站行走,演员骑背大象大站,演员在象头倒立,大象单足旱水旋转等高难技巧,在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预选赛中获一等奖。
八十年代以来,上海杂技团马戏队等单位开始了驯猛兽的试验演出。中年驯虎女演员朱建平和她的助手戴跃华驯化的双虎,已经在上海、北京等地表演,反映强烈。芮保罗的《驯狮》也驯出了新水平,4头狮子会表演狮子滚绣球,勇士骑狮,人狮交谊舞,狮骑摩托车,四狮嬉戏等新技。
中国马戏的骄傲《驯熊猫》,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一九七四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摄制科教片《熊猫》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头取名“伟伟”的雄性幼熊猫。此后,由当时参加摄制组工作的上海杂技团老驯兽师张铁山对它进行了试验性驯化。熊猫正式划归上海杂技团以后,经过张铁山和青年演员陆星奇的精心饲养以及长期、艰苦、耐心的驯化,根据熊猫的生活习性,逐步设计出了熊猫骑木马、滑梯、翻跟斗、踩球、吃西餐、吹喇叭等一整套动作,“伟伟”终于成为世界上第一头会表演杂技的大熊猫。平时性格疏懒,憨态可掬,又略显笨拙的大熊猫,居然能四肢和谐地仰卧蹬球,能以大驭小灵活地耍弄刀叉,能不失重心地骑上木马摇晃。它聪明、伶俐、幽默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驯熊猫》自始至终充满着喜剧色彩。继熊猫“伟伟”之后,上海杂技团又驯出“姣姣”,武汉杂技团驯出“英英”,福建动物园等也培养出会演戏的熊猫,它们都是世界动物界的超级明星,先后应邀到日本、泰国、新加坡、加拿大表演,受到上到皇家下至百姓的喜爱,为当代马戏艺术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的马戏,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作出了很大贡献。它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是几千年马戏发展历史的总结和提炼;它具有热烈昂扬,乐观豪迈的民族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场地设施以及动物来源困难、驯化动物经验不足等种种原因,中国马术、驯兽节目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杂技,除民间马戏有相当规模的恢复,国营剧团中有动物节目者仍为数寥寥。随着观众中的马戏热和一大批民间马戏团体的兴起,随着武汉杂技厅的建立,相信中国的马戏会开始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