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名讳为什么不避

乾隆名讳为什么不避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5-25 00:11:47

乾隆名讳为什么不避

简单来说,是因为避讳规则的演变。

所谓避讳,就是避开名讳,普通人在使用尊者和至亲的名讳时,不能直呼、直写,要么换成其他字,要么缺笔等等。

这一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建立,重视礼制的儒家更是将其系统化成为一条准则,孔子在作《春秋》时就严格遵照这条准则,《公羊传》解释为“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皇帝自尊为天子,围绕他的避讳自然是这一制度的核心,但这项制度却不是一直严格的。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末,避讳制度的松紧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松到只要不直呼皇帝全名即可,如果皇帝是双字名,只要双字不连用,那就没事;有时又紧到同音字都要避讳。

就清朝而言,避讳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

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简单粗暴

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世祖顺治帝福临三朝是清朝的建立阶段,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关外,虽经汉化,但却不彻底,比如三帝的名字,前两位都是纯粹的满语音译,福临也是满语,不过已经有汉语的意蕴。

这时期的避讳也是简单粗暴,以前不讲究直呼名讳的档案之类,拿黄布条把皇帝的名讳遮挡住即可,入关后讲规矩了,提到皇帝名讳,满蒙字母改一下,汉文缺一下笔就行。

至于皇帝的兄弟以及他们本人,自然是不用改名字的,因为他们的同辈名字也都是满语,没有避讳的必要。

圣祖、世宗两朝:渐趋严密

圣祖康熙帝名玄晔,这是实实在在的的汉名,汉文避讳的规矩一下子多了起来,加上康熙帝也是个讲究的主,对避讳颇为看重,连一千多年前的唐玄宗都要改成唐明皇。

在康熙朝,“玄”字需要缺笔,“晔”需要改写成“烨”,满蒙则用类似读音、拼写方式不同的方法避讳。

顺治帝给儿子取名时并没有考虑字辈,诸皇子的名字不带重复的,所以康熙帝并不需要给兄弟们改名,但到了他儿子世宗雍正帝可就不同了。

康熙帝在世时给子孙们定下了字辈,首先由他的儿子们使用“胤”字辈,当皇四子胤禛登上皇位成为雍正帝以后,他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兄弟们如何避讳。

对兄弟们一向苛刻的雍正帝自然不客气,很快下令把兄弟们的“胤”字改成了“允”,满文写法同时更改,保证与他的名讳不重样。

高宗、仁宗、宣宗三朝:皇帝主动

似乎是为了标榜与父亲的不同,高宗乾隆帝弘历对近支宗室颇为善待,在改名避讳上全盘推翻父亲的经验,没有让兄弟们把“弘”字改掉,只是同辈使用的“弘”字需要缺笔,以示区分,满文则拼写略微改动。

仁宗嘉庆帝继位后,在乾隆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出皇帝改名的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不是他首创,在他之前的汉宣帝刘病已、宋太宗赵匡义等人都做过。

嘉庆帝本名叫“永琰”。“永”是常用字,为了方便大家避讳,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颙琰”,音同字不同,同时也与兄弟们区分开来,嫡母不用改名。不过因为读音没改,满文的拼写还是要改的。

宣宗道光帝更上层楼,把名字从“绵宁”改成了“旻宁”,连读音都变了。这样一来,道光帝的兄弟们连满文写法都不用改了。

文宗、穆宗、德宗、宣统四朝:不改字辈

文宗咸丰帝奕詝、穆宗同治帝载淳、德宗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这四位在道光帝的基础上更是发扬光大,几乎摒弃了避讳制度,既没有皇帝改名,也没有近支宗室改名。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