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借刘裕之手攻破长安城,自己再坐收渔利。
公元418年(夏凤翔6年)间,大夏(又称胡夏,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开辟的一个地方政权)统治者刘勃勃与东晋刘裕为了夺取关中之地“长安”所爆发的一场战争。
(关中:意思就是指函谷关(东潼关)、大震关(西散关)、蓝关(南武关)、金锁关(北萧关)等四关之内的部分地区。)
公元417年(晋义熙十三年)间,东晋权臣刘裕趁姚秦政权窝里斗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兴兵灭亡了仅有三十多年割据史的后秦。
当时,刘勃勃想坐山观虎斗,尽收渔翁之利,他认为刘裕消灭姚秦是大势所趋,但东晋内争不休,刘裕不可能长期滞留在长安。
于是,狡猾的赫连勃勃就将大夏五万轻装骑兵一分为三:第一路为机动部队,屯驻于潼关待命;第二路为伏击部队,隐匿于青泥(陕西兰田以南)附近;第三路为主力作战部队,则长途奔袭直趋长安(陕西西安)。
冬月,夏军作战主力开始攻城,驻守长安的晋军首战失利,相继引发一系列的内乱。
最终,于长安城苦战待援的晋军将士弃城东逃,当这支溃败之军行抵青泥时,被埋伏于此的夏军全歼,赫连勃勃率军进驻长安,占据了关中,而后在统万城登基称帝。
赫连勃勃攻取长安之战的历史背景
公元413年(晋义熙9年)间,赫连勃勃于辖境内调遣数十万民工及征集各类物资修筑了统万城(陕西横山一带)并以此为国都,建立了大夏割据政权,自封为夏王,史称胡夏。
当关中之地还是姚秦政权统治的时代,赫连勃勃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发动南侵,频频与姚秦割据势力掠夺关中,并且相继攻占了原姚秦政权辖境内的杏城(陕西黄陵以南)、安定(甘肃泾川以北)等地,并一度攻克了秦州(甘肃天水)、新平(陕西彬县)等军事重镇。
当时,赫连勃勃得知刘裕亲率东晋军队侵犯长安时,就说道:
“裕此行必得关中,但不能久留,若留子弟及将吏戍守,必非我敌,我取关中不难了!”《蔡东藩南北史演义》
于是,赫连勃勃就借助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始集结蕃部、厉兵秣马、筹钱筹粮、全民备战。
公元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间,东晋军队在刘裕的指挥下,顺利地攻陷了姚秦政权的都城长安后,害怕东晋局势发生变故,故而尚未针对关中的戍守做出合理的部署就急匆匆地赶回建康(南京)去了。
刘裕率军返回南方时,命年纪12岁的次子刘义真及个别北伐将军共同驻守长安,此举等于是给赫连勃勃夺取关中创造了一个绝佳时机。
赫连勃勃攻取长安之战的战争经过
熟知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赫连勃勃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达成河套地区的统一,其次是为了彻底实现南侵关中的战略部署,所以就一改以往“北侵”计划,继而选择了“防北进南”的战略战术。
所以,自公元407年开始,至公元417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赫连勃勃轻骑南下的足迹踏遍了陕西以北、陇东南及关中很多的地区。
大夏铁骑践踏过的这些边陲州镇,若是能用之则派兵守之,而无用之地则烧杀抢掠一番后弃之,后撤的时候还强逼边民举家搬迁到夏都统万城周边指定的地区。
公元417年(晋义熙十三年)腊月,北伐后秦政权的刘裕率晋军主力班师回朝之后,大夏政权倾举国之力南侵。
首先、命令以太子赫连桔为主帅率部2万趁机进犯长安;其次、命令以三子赫连昌为主将率部进驻潼关,并于附近设下伏兵;再次、命令以五子赫连定为主将率部设伏于青泥(蓝田)一带;最后、赫连勃勃指挥夏军主力为后继。
次年正月,赫连桔指挥胡夏军进犯渭北,东晋扶风军分区沈田子奉命率军阻敌,因盛传胡夏骑兵势旺,故而心生怯意未继续前行,遂率部后撤至刘回堡(兴平东南一带)滞留,并命人赶往长安向王镇恶奏报军情,招致王镇恶怒斥,故而激起积怨已久的内部矛盾,沈田子不顾大局遂散布蜚言。
“王镇恶准备屠杀南人,篡晋自立为关中王。”
没几日,沈田子命令心腹死士潜伏在傅弘之的军帐内将王镇恶刺杀致死。
此时,傅弘之为了撇清自己擅杀大将的嫌疑,则火速赶往长安向桂阳公刘义真作了汇报。
于是,年幼的刘义真也是第一次面临这种棘手的问题,就唤来长史王修商量此事。
恰巧,沈田子奉命回防,故而被王修于长安缉拿,未经审判就以临阵滥杀大将的罪名,拖出去斩了。
至此,内部纷争告一段落,刘义真又命傅弦之率军出城应敌。傅带领数千步骑于池阳(陕西泾阳以北一带)击败夏军赫连璝部,接着又在寡妇渡(陕西临潼附近)再度打败夏军,前后两战共击杀俘虏夏兵数千之众,赫连璝为避晋军锋芒,因此率所部夏军以战术性后撤。
很快,夏军再度集结逼临长安城下。刘义真放弃外围阵地,遂调集城外晋军入城,据城死守。
可是,夏军先是攻占了咸阳,随后将关中诸地(包括长安城周边的大小村镇)尽收大夏囊中。
因此,于长安城内欲作困兽之斗的晋军等于是粮尽路绝,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城内的晋军如罗雀掘鼠般将长安抢掠一空,满载着一车车的金银财宝弃城而逃。
夏军趁机反扑,赫连璝集结三万夏军紧追不舍,晋军傅弘之所部奉命断后阻敌,故且战且退。
岂料,晋军东归途经青泥(蓝田)时,在此设伏的夏军赫连定部于山谷间杀出,因而截断了晋军东归之路,遭遇到前后夹击的晋兵虽拼死力战,但已无回天之力。
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晋军势衰、夏军势盛,双方苦战一日,最终以主将傅弘之被生擒,晋军全军覆没而落下序幕。于是,勃勃遂进驻长安,盘踞关中腹地,于吉日登基称帝了。
赫连勃勃攻取长安之战的胜败原因
在长安之战中,赫连勃勃可以在刘裕消灭姚秦不久,就以武力直趋关中,占领长安城,究其主要原因是:
其一、完全是因为他选择了“防北侵南”的精确战略。首先是向东结盟了南燕势力,其次是羁绊北魏政权于北;再次是拉拢了西边的西秦割据力量,综上三点则彻底解除了大夏的侧后翼的威胁。
其二、他以统万城为核心点,并在以此为基础的半径范围内开辟了根据地,奠定了基本政权。
其三、他逐步强化了部族内部的矛盾及妥善地解决了与氏族集团的关系,又稳固了铁弗部的统治地位,有效增强了政权的一统性及武装力量的壮大与强化。
其四、他则凭借对其有利的机遇,抓住了刘裕兴兵入侵关中的这个大好时机,实施全民参战,利用东晋和姚秦血战之时,趁人之危挥师南侵,相继攻陷了杏城、新平等军政重地。
其五、他则利用刘裕率主力部队东归建康时,即乘夏军防御虚弱带兵南下,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其避敌锋芒,降低了军队大规模决战的伤亡率,进而一路直趋,直逼长安附近。
其六、他以非常精准的部署了行军路线,无论是击敌还是伏敌,其军事部署都准确地捕捉住了关键。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夏军主力部队攻击长安的时候得出结论,他首先将一部分兵力作为机动部队而抽调至潼关,其次又在青泥一带设下了伏兵。
至此,就形成了一种包围长安的形势,以至于彻底断绝了北伐晋军的后援及东归之路,彻底围歼这股孤立无援的晋军。
其七、长安之战北伐晋军之所以失败,其首要原因是刘裕在消灭姚秦占据长安后,其安插于晋朝的关键人物刘穆之突然归天,害怕朝权被政敌篡夺。
所以,他连长安的基本设防及人事安排都没有作出适当的部署就急忙挥师还朝了,只留下了一位小学尚未毕业的儿子与部分心怀鬼胎的将军一同来坐镇危机四伏的长安城。
其八、由于夏军向长安大举进犯时,东晋镇守于关中之地的部分将军自相残杀,先是沈田子伏杀了王镇恶,随后王修又诱杀了沈田子,最后是刘义真害怕王修背叛将其杀害,此番内斗致使屯驻于长安的晋军力量遭受了很大程度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