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材施教。 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思是根据不同人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进行不同的教育,有的放矢,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以获得最大的成长。
2、不念旧恶。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仁慈宽容大度的对待别人不好的过去。形容一个人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
3.每事问。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意思是:凡是遇到不懂的事情,都能向别人请教。现在也经常用于遇到事情多做调查研究。
4、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5、不贰过。 出自孔子《论语雍也》,意思是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
6、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政府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8、无伐善无施劳。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谦虚谨慎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成就事业。为人处世可引以为戒。
9、闻一以知十。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一段对话的内容。孔子向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学得更好?”于贡回答:“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就可以知道十,而我听到一仅仅知道二而已。”意思是学习中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
10、不迁怒,不贰过。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雍也》。意思是不转移自己的怒气,不重犯重复的错误。
11、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就可以上行下效,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这种为政以德、讲究修身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中人治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割鸡焉用牛刀。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阳货》。意思是: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不必花太力气,或大材不应小用。
15、欲速则不达。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可用于规劝急于求成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6、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对话的意思是:孔子回答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接着问道:“不忧不惧,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吗?”孔子说:“时常内省而能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
这是孔子在耐心地引导司马牛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一切无负于人,自然心中无所愧疚,心胸开阔、坦荡,也就无所忧愁、无所畏惧了。
17、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18、有教无类。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施行教育不分类别,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治条件下,能够提出不分社会地位,不论任何资历,广泛施行教育,实属难得。
19、过犹不及。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汉贾谊《新书·容经》:“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0、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大致两种意思,一是别人无法诽谤诬告自己;二是自己不会听信别人的诽谤诬告。第一种情况下,自己把该做的都做了,诽谤诬告就不会起作用;第二种情况下,自己把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诽谤诬告就不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