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己饥己溺”。原指见人饥饿或溺水,如同身受。后喻关怀百姓疾苦,或于他人之苦深表同情,以消除之为己任,常用此语。
《战国·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去劝捐,做得那种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 ‘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古尧使弃居稷官,封弃于邰,号曰后稷。稷教民种稼穑,授农耕之术,斲木为耜,揉木为耒,以利农作,民尊之为“谷神”。舜继位后,大水为患,泛滥成灾,黎民叫苦不迭。舜命禹治水,禹便早出晚归,宵衣旰食,日夜匪懈,率领百姓,疏导江河,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终止水患。稷与禹之功,为后人赞扬。孟子曰:“稷思天下粮缺,饥民无数,而感‘人饥己饥’。禹思天下水患,灾民万计,而感‘人溺己溺’。二人皆迫不及待,尽力救民于水火之中。”
亦作“己溺己饥”。《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