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说一个产品的质量如何,都是基于规格也就是客户给出的标准。也就是说产品分为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这两种状态。
那这里怎么说有四种状态产品质量呢?其实这并不是质量专业术语,因为我还没看到哪本书里,或者哪个行业里提及到过,或者说我也不知道这种讲法合不合适。
那到底是哪四种状态产品质量呢?
1. 标准的产品
2. 有可能会变坏的产品
3. 正在变坏的产品
4. 不合格品
实际上前三种都是合格品,但是分成3种不同状态下的合格品。在过程管控中管控方式就会不一样。
在刚开始人机料法环都很稳定的情况下,这时候生产出的产品是非常好的状态,也就是第1种状态:标准的产品。
突然某一天,其中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有往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候就出现了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产品变坏,但是这时候产品实际还没有变坏。这就是第2种状态:有可能会变坏的产品。
当第2种状态出现后,没有去识别这些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去做FMEA,那么这些有可能会变坏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第3种状态:正在变坏的产品。 此时的产品在慢慢恶化,但还是在合格的范围内。
当这第3种状态出现后,没有过程管控,也没有SPC监控的话,那么必然会发展成第4种状态:不合格品。
所以也就很明显在这4种不同状态下,我们实施的管控也就不一样。
第一种状态下,一切都非常好,这个时候需要严格的执行标准,标准化作业,通过高度的一致去最大化地减小变差以维持现状,并且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继续不断优化过程参数,实现更高的质量表现。说实话,要做到这一步太难了,产品质量这么好,没有问题,为什么还要优化它,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管它的。能做到这一步的公司绝对是卓越超群的,一个人一生能见到一个就是万幸了。
第二种状态下,我们发现了一些风险存在,这时候需要制定预防措施,防止风险扩大化进而影响产品恶化。什么是预防措施,也就是未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这时实际上也就是还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很有可能会出现。同样,要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难,产品质量没问题,为什么要去制定措施改善,大部分人还是不会去管它。能做到这一步的公司那也是卓尔不凡、风毛菱角的。
继续不管它,第三种状态下,通过控制图,我们发现了产品虽然还在合格范围内,但是出现明显越来越差的情况或趋势, 这时候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些因素并消除之。 如果不去管控那就会出现不合格品。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过程管控-控制图,找到是普通原因还是特殊原因然后消除它进而使过程恢复稳态。 能做到这一步的那是优秀的公司。
还是不管它,那就必然形成了第四种状态,这时就是制定一堆一堆的纠正措施,当产品已经发展成不合格品了,那绝对是问题很突出了才会爆发。处理客诉,返修返工,加大检验这就成了绝大多数公司的家常便饭了。
稍微有点逼格的公司,这时候还会去成立一个小组去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去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能做到这一步实际上已经算是良心企业,也是勉强叫优秀了。 很多就是原因都懒得分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在不行就全检蒙混过关了。这种企业也不在少数。
我暂时还没找到所谓高大上的名词去定义这四种状态下的产品,但是从质量管控来说,真正的价值在前头,在于精益求精,在于预防,在于风险管控,而不是救火。
这时我想到这四个词来说明这四个阶段:精益求精阶段、预防阶段、管控阶段、纠正阶段。
现实中,我们很多都是倒着来做的,先是通过不合格品制定纠正措施,然后制定预防措施,然后控制风险,再然后是精益求精,这实际和产品的发展状态是相反的。
因为失败是最好的经验,后悔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大多数人所看到的产品只有两种:合格的与不合格的。这是结果导向的弊端,但是我们更多是要关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