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罗德·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是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他的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27年出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宣传为题的传播研究影响尤大,与李普曼的《舆论学》被推崇为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5W,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他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
第三, 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
库尔特·卢因
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中,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主要论著有:《个性动力论》、《解决社会矛盾》、《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等。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并且,他还提出了群体动力论、场论等。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是,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示: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三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3
卡尔·霍夫兰
霍夫兰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进行了“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霍夫兰和他的实验室为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并把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出版)一书出版。1953年,又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他的贡献:
其一,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其二,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三,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霍夫兰的主要论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等。
4
拉扎斯菲尔德
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1940年,他和卡兹等人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县调查”,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在这项研究中,大众传播的效果实际上非常有限,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是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等。
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贡献:
其一,两级传播理论。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如经常听广播、看报,了解许多情况),被称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其二,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不过,这种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