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公称霸主要历史背景:齐襄公时,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襄公十二年(前686年),自封为王。第二年,雍林人谋杀无知,讨论重建君主。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了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2、“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原因:周朝,自平王东征以来,周天子的权威大大削弱,王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篡夺政变和吞并战争不断发生。同时,边疆民族乘机入侵,中华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力量。及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力挽狂澜,抵抗进攻。齐桓公尊崇周天子,多次发动战役,帮助诸侯抗击夷地战争,深受赏识。齐桓公的事迹被后人称为“尊王攘夷”。

扩展资料:
齐桓公的政治举措: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将京城划分为6个工商乡和15个士乡,共21个乡。齐国的主要兵源是十五个士乡。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齐桓公把国家事务划分为三个部门,制定了三官制。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的三十户人家是一个镇,每个镇都有一个治安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
三个乡是一个县,每个县都有一个县分区。十个县属于一个属,每属设大夫。全国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