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由重庆到贵阳的川黔公路建成,原公路是从凉风垭垭口西侧,依蒙山过牛滚凼、花秋坪、刘家大坡下三场口,长18.6公里,由于山高林密,许多路段荒无人烟,冬季常有 凝冻,行车极其艰难。
1935年秋,民国贵州省政府拨款33万元,将原路改从凉风垭盘桓至新场,在水平距离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海拔800米左右爬高到1450米。在12公里的地段上,就有七十二个回头弯,七十二道拐就这样形成了。民国时期的七十二道拐是 砂石路面,陡又狭窄,行车上下,若不慎翻车死多活少。
七十二道拐坡陡弯急,有几处刚转过弯来,还没来得及回方向盘,前方又是弯道了,驾驶员简直忙不过来,双手犹如在方向盘上“舞蹈”。“开车下坡底,时时让你胆战心惊。”桐梓县城有40年驾龄的杨师傅摇着头说,行驶中双眼必须紧盯前方,一只脚不离刹车板,缓慢行驶。“若遇雨雾天,路面上像抹了油一样滑,稍不留心就有翻车之危,不少外地司机更是仰天长叹,请当地师傅代驾下山。”杨师傅叹息道。
桐梓当地几名司机称,七十二道拐车祸连连易堵车,尤其在冬季,大雪封路或凝冻,堵上三五天也是常事,司机们只能守候在车上当“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