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我等,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呼,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到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也曾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这些句子中都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称和含义。除了这些用词之外,在面对不同的人面前每个人的自称都是不同的。比如说皇帝在臣子面前要自称“朕”或者“孤”、“寡人”等。
臣子在面对皇帝的时候要自称“微臣”或者“小臣”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面对官位比自己高大臣们在君主面前要自称“臣”“微臣”,以示臣服之心。到了清代,满族大臣自称“奴才”,带有浓厚的奴性意识。
具有尊卑观念的自称,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自称“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自称“末将”;丫环在主子面前的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要说“小人”“贱民”,即使一大把年纪的人也得自称为“小老儿”“老朽”;古代女子要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