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12-06 17:02:51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特征

1.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变革

(1)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思想观念上开始自觉地接受西方教育,其特点如下:

①教育的个性化。首先,新文化运动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其次,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尊重儿童,甚至“以儿童为中心”;再次,尊重个性意味着不以单调划一的模型塑造个人,让社会淹没个性;最后,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

②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平民化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令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的机会。

③教育的实用化。一方面,教育要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致力于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从而使教育家在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④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是指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社会各项事业,改变人的态度和观念。科学方法的运用重于科学知识的获得,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2)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实践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①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即“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这一宗旨较之民国初年公布的教育宗旨,更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要求。

②教育普及有所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推动下,平民教育呼声强烈,义务教育得到提倡,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③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推行白话文和国语(北洋政府时期废除文言文教材),中等教育开始注重科学和应用,同时教育部下令中学可以根据地方情形,增减各种科目和教学时间,给各地各校以较多自由发展的余地。

④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在全国设立六所师范教育院校,以及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推动了各个大学进行改革。

2.平民教育思潮

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运动大致为两个部分。

①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厦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并指出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毛泽东成立的“工人夜校”;邓中厦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

②以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实现平民政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