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黄河大合唱》表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受到的苦难与顽强斗争,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任何社会其历史认知、情感寄托都必须建筑在稳定的价值根基上,再唱《黄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种勿忘国难、心存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