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电源结构的转变,由可控连续出力的煤电装机占主导,向强不确定性、弱可控出力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占主导转变。
二是负荷特性的转变,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
三是电网形态的转变,由单向逐级输电为主的传统电网,向包括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和可调节负荷的能源互联网转变。
四是技术基础的转变,由同步发电机为主导的机械电磁系统,向由电力电子设备和同步机共同主导的混合系统转变。
五是运行特性的转变,由源随荷动的实时平衡模式、大电网一体化控制模式,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模式、大电网与微电网协同控制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