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雌雄的识别方法是:将捕到的泥鳅,放在白脸盆或白瓷碗中,待其安静不动后观察:
一、体形。雄泥鳅体形较小,稍带圆锥形状纺锤形;雌泥鳅体形较大,略带圆筒状纺锤形。
二、胸鳍。雄泥鳅胸鳍较大,前端尖形并向上翘,第二根和第三根鳍条比后面的鳍条要长,前面四根鳍条比后面的要粗一些;雌泥鳅胸鳍比较短,前断椭圆形,鳍条平展在同一平面上。
三、背、腹鳍。雄泥鳅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隆起;雌鱼没有肉质,产过卵的泥鳅在腹鳍上方体躯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
四、产卵期腹部。雄泥鳅不肥大,较平扁;雌泥鳅膨大且色泽变为略带透明的粉红色或黄色。
扩展资料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