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看的与外星人打仗的科幻电影(十部顶级外星人科幻片)

有哪些好看的与外星人打仗的科幻电影(十部顶级外星人科幻片)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1-13 02:13:03

有哪些好看的与外星人打仗的科幻电影

下面所选择的十部影片或许不是最优秀的外星人电影,但是却涵盖了外星人电影的最主要类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幻世界,探索人类心中潜藏着的对外太空的恐惧与希望吧。

1986年斯皮尔伯格与《E.T外星人》的超级粉丝罗纳德•里根总统(Ronald Reagan)夫妇。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上映日期:1982年6月11日 美国

在你那甜蜜又单调的童年里,如果能像小男孩艾里奥特一样,遇到一个意外走失的大头大眼睛的外星人,并且成为它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很美妙?

这是一部小清新并且充满温情的科幻片。讲述了十岁的小男孩艾里奥特与走失的小外星人E.T划破时空隔阂,建立纯真友谊的故事。一部技术性、娱乐性、思想性都不占优势的电影靠什么吸引观众且老少通吃?只是一股质朴干净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而童真、友谊、神秘现象、超能力,完美的组织在一起,冲出了“硬科幻”之围,感动了几代观影人。

影片的种种细节都在讲述着每个人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无论是受到离异母亲忽视的小男孩艾里奥特,还是落难在地球无助的小外星人E.T,他们的童年并不都是甜如蜜糖。而影片通过潜移默化,让我们自己体会到童真和爱是消除孤独和隔膜的最好方式,当小艾里奥特骑着单车载着小外星人和伙伴们甩掉了大人们的追捕,一起飞过夕阳下的森林,飞向大大的黄月亮时候,这一刻很多人难以忘记的美好画面。

《星际迷航》(Star Trek )

导演:J•J•艾伯拉姆斯(J.J. Abrams) 上映日期:2009年5月8日

2009年,《星际迷航》系列的第11部电影在美国上映,除了它前面的10部电影,此外还有7部电视剧,而此时距第一部电视剧播出已经43年了,是什么让这个虚幻的世界如此长命?

“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这是每一集《星际迷航》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星际迷航》精神核心。就像约翰-肯尼迪在1962年所发表的演讲:“我们要登上月球。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内就登上月球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艰难。”《星际迷航》从上到下都烙满了那个激荡年代的印记,进取,探索,新的边疆,无论结果是和平还是战争,是掠夺还是结盟,是征服还是被征服,都成了那个繁荣而浮躁的六十年代得以释放激增的荷尔蒙的绝好方式。而《星际迷航》中探索宇宙未知的那种激动和执着,想必与500年前大航海时代人们对新大陆的向往,和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决定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决心,源自同一个动力。

《2001年漫游太空》(2001: A Space Odyssey)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上映日期:1968年4月6日 美国

除了担任导演外,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常常担任电影的剪接、摄影、音效等工作。

除了担任导演外,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常常担任电影的剪接、摄影、音效等工作。

这部电影令人难以言说。关于导演,有这样一句话:在电影神殿的最高处,上帝的下方,坐着斯坦利-库布里克。关于电影本身,也有人这么说: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最伟大的幻灯片。

作为学院派的必修教科书,电影走的很概念化,但每一个镜头和每一段配乐都完美的无可挑剔。该片的灵感来源于一篇科幻小说,讲具有高智慧的外星生命在地球上留下了一块黑石。人类发掘到它头部的时侯就是文明的开端,当发掘到它的尾部时亦是文明的终结。影片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讲述人类文明的开始、文明的末路、旧人类的灭亡与挣扎和新人类的自我救赎与进化。而库布里克扩展了这个意义,通过人类进化的史诗俯瞰并预言人类的命运。

当然,这部号称史上最晦涩难懂最具哲学意义的科幻片,非常挑战你的耐力和思考力。对于想找乐的观众而言,无异于酷刑。但如果你能坚持中途不睡着看完这139分钟的话——试试看吧,那会是什么滋味。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导演: 吕克•贝松(Luc Besson) 上映日期:1997年5月7日 法国

号称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一向风格多变,既能玩转法式电影的细腻和浪漫,转向好莱坞后也绝不含糊。少年贝松曾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梦,梦里的未来世界华丽怪诞,色彩旖旎,麦当劳的窗口开到了云端,飞船已成了人们的代步工具……而《第五元素》也正像这梦境一样天马行空。

23世纪的未来世界,一股宇宙恶势力妄图统治地球,陷人类于万劫不复之地。地球人在另一派善意的外星人的帮助下,集齐“土、气、水、火”四大元素神石,并重构了象征人类精神的第五元素——红发姑娘莉露,经历重重波折,最终用爱拯救了颓败地球。

都说这部电影很好莱坞很商业,也令不少常年追随贝松麾下的文艺青年们黯然魂销。但是当你投入去看的时候,你不得不注意那迷人的风格迥异的插播音乐、那疯狂的由高缇耶设计的未来时装、那点欧洲式的尖刻又令人莞尔的小幽默,那个用爱和真情拯救世界虽烂俗但依然打动人心的结尾。作为科幻片,他至少给你一次很舒服愉悦的观影体验——“就像看别人踩到香蕉皮那么单纯的愉快。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也还是那个吕克-贝松。

《第九区》(District 9)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 上映时间:2009年8月14日美国

如果你看过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么这部电影会给你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落难地球的外星人们被人类隔离在南非贫民窟,也就是“第九区”。政府特工威库斯在抓捕外星人的任务中,不幸被外星生物武器所感染,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外星甲虫,面临着入驻“第九区”的命运。如何众叛亲离?看看卡夫卡笔下的格力高尔和《第九区》中的威库斯便知。格力高尔最终绝望而死,而威库斯决定直面惨淡人生,拯救外星难友,冲出“第九区”。

《第九区》告诉我们,科幻片不全是靠高科技和视觉冲击,它也可以很人性很内涵。面对外星人,人类持续抱有“被害妄想症”,所以关于外星人入侵的电影一直是主旋律。而本片中的外星难民则惨遭隔离和歧视,“禁止外星人使用”的标语明晃晃地张贴在公共场所,难免令人回想到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前的约翰内斯堡。电影里展现的贫民窟和斗争场面和现实并没有太大差别,当然,人类对待异类和对待自己也没有太大差别,如果你愿意留意时事新闻的话。

或许,导演并没有想把一部科幻片拍成政治隐喻片,但是尼尔-布洛姆坎普本人也说“电影表达了我对世界的感觉”,大家不妨也感觉一下。

《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Still)(1951年版)

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Wise) 上映日期:1951年 美国

作为科幻史上最经典的里程碑电影之一,《地球停转之日》以当时的“冷战”为背景,外星人成为善良与和平的象征,千里迢迢来到地球是为了警告正处于冷战中的各国首脑,必须珍惜和平,远离核武器威胁。反战与反思的深刻主题,我们所熟悉的《音乐之声》的导演罗伯特-怀斯的智慧火花,以及希区科克

(AlfredHitchcock)的御用作曲大师伯那德-赫曼(BernardHerrmann)阴沉的配乐,更重要的是,有2008年重新翻拍之作的强烈对比,这一切,都告诉你这是一部还不错的老电影。

如今科幻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威力无边的机器人、穿银色宇航服的外星人以及倒扣盘子似的飞碟,大多源自对这部电影的参考和引用。除此之外,它所传递的和平理念,对战后政治的直接发言,对人类本性阴暗面的洞察,以及特征的点到即止和叙述的干净利落,都使它独立于同时代其他科幻片之上。在盛行视觉轰炸的科幻影片中,不可否认看完这部电影需要些许耐心,但是值得。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导演:罗兰•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 上映日期:1996年7月3日 美国

话说美国人正准备庆祝七月四日国庆节之际,外星舰队竟大举包围地球,并对几大重要城市展开了致命攻击,目的是消灭全人类,占领地球。智勇双全的美国总统比尔-盖尔曼号召各国共御外侮,并亲自挂帅第一线,带领人类开展自卫反击战,将七月四日变成地球的独立日。

重温这部老电影也许会令你发狂。人类与外星人不再遮遮掩掩,终于公开对峙了,先看那宏大的特技场面:机关重重的巨型UFO、城市被摧毁、人类陷入混乱,视觉感上令人目眩——当然,见多识广的你可能不会为这种小伎俩动容;接下来,你会陷入经典美国英雄主义大片的轰炸中,月球上的星条旗、英勇无畏的美国飞行员、誓死要与自己人民在一起的美国总统、还有最后在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大反击,当然少不了总统最后那段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演讲。当然,由于电影对细节恰到好处的处理,至少你能感觉到导演对观众智商的尊重。从电影院出来,你的内心依然汹涌澎湃,并且竟也生成一种与美国友人们同仇敌忾的崇高使命感——你不自觉地沦陷了,也许主旋律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如此了。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天外魔花预告片中的一个镜头。

导演:唐•西格尔(Don Siegel) 上映日期:1956年2月5日 美国

有一天你回到家乡,一切看起来皆如往昔,但是你还是感觉到了异样:每个人都变得麻木、毫无感情和自我意识,好像被什么东西换了脑子,他们浑然不觉,你拼命的呼救却只能越来越被孤立,被大家看作疯子……想象一下那种令你脊背发凉的孤寂感吧。

这部经典的科幻片并没有很高调地急于展示外星人入侵的破坏性大场面,而是采用一种静悄悄的、渗透式的心理恐怖法,尽显“黑色电影”的本色,让你在不动声色的压迫感下心理决堤直至抓狂。

既是50年代的入侵型科幻片,那么其意识形态倾向难免会被提及,有人说它是宣扬“麦肯锡主义”的反共电影。然而导演本人意图也许另有指向,唐-西格尔本人曾在访谈中明确表达,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笼罩在小镇式“完美生活”的乌托邦世界之中,舒适平静、沉闷平庸,本片寓示的就是这个没有激情、毫无个性、不可忍受的社会“同一化”的蔓延,人们照着广告推销的生活方式去实现广告的许诺,追求跟别人一样的东西,被社会和其他人同化,这才是到处传染的噩梦。

《异形》(Alien)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上映日期:1979年5月25日 美国

诞生于冷战时期《异形》是一部大获成功的恐怖科幻片,在一个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年代,精神和身体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美国民众需要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电影院里人满为患,人们愿意花钱买惊吓,因为至少可以暂时忘记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和不安。

导演把影片的环境设立在了外太空的飞船上,以太空的静谧和飞船的逼仄来制造经典的幽闭空间恐怖感。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发生变异的外星生物在暗处出其不意的袭击人类,为你营造只有在噩梦中才真正体验过的孤立无援的绝望感。被称作“异形”的怪物,它们在蛋中孵化,侵入人体在其中做茧,长成后破体而出。长大后是凶狠敏捷的怪物,而且血液是强腐蚀性的酸液。当荧幕上那个呲牙咧嘴的小异形从惊恐万分的宇航员胸口破腔而出的时候,这个影史上最著名的惊吓镜头着实令很多人脊背发凉,汗毛直竖。而影片中的真正的恐惧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孤独境地中的无助,来自于面对未知强大力量的无力,来自于面对同类相残的齿冷和绝望。

如果你看过雷德利-斯科特后来的影片《末路狂花》的话,你就会理解他那明显的女权主义是如何的一脉相承了,《异形》中的孤胆女英雄西格尼•韦弗

(SigourneyWeaver)凭借此片,成为当时与史泰龙(SylvesterStallone)齐名的动作巨星。此外,继《异形》之后,还有三部系列续集,不管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打造的好莱坞经典《异形2》,抑或大卫-芬奇(DavidFincher)那悒郁世界的缩影《异形3》,还是让-皮埃尔-热内(Jean&bull

ierreJeunet)那透着黑色幽默的《异形4》,都不会令你失望。

《阿凡达》(Avatar)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上映日期:2009-12-16 美国

詹姆斯•卡梅隆在好莱坞星光大道自己的星形奖章上。

2009年末,《阿凡达》来势汹汹,詹姆斯-卡梅隆磨剑十年重出江湖,IMAX-3D的视觉革命惊倒一片,成为划时代之作。有好事者妄言:从此科幻影史上只有两种电影,《阿凡达》之前的,和它之后的。好莱坞电影真的藉此开启了全新时代?

《阿凡达》真的是影史的新起点,还是又一个轮回?或许,当新技术营造的空前视觉迷雾浮现于电影地平线之际,观众们厌倦了深沉的后现代艺术探索,悠远的民间传说和感人的爱情故事被高科技包装后重新登场,你的眼睛劫持了你的心灵,而一个疑似全新的电影时代就此徐徐展开。

是不是还没看够,这些影片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披上了外星人这一神秘而恐怖的色彩,而位于美国的51区更是这类片子的票友们关注的焦点。而有一部电影叫做《51区侠盗团》,讲述的是东北仙人跳美国51区遇到外星人的故事,该影片正在爱奇艺网络院线,绝对满足你对这类科幻电影的追求与期待

材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