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借缥缈孤鸿表现自己高洁(幽人与孤鸿表现苏轼怎么样的心境)

苏轼借缥缈孤鸿表现自己高洁(幽人与孤鸿表现苏轼怎么样的心境)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12-24 05:54:16

苏轼借缥缈孤鸿表现自己高洁

以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正是于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时所作。在此之前因为与正在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调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三年后调往徐州,时隔两年又调往湖州任知州。之后因为揭露新法弊端,身陷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宋神宗念及才华,将他释放,贬到黄州。

数十年的漂泊无定,浪迹天涯,再乐观旷达的人也难以招架,“独”和“孤”即是他的现实境遇,也是他内心的情感。

词的上片运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树叶稀疏的梧桐树上,这里已经点明大致的时节,接下来上阙的最后一句,“缥缈孤鸿影”中的“孤鸿”,则是确定了季节背景。众所周知,“鸿”是鸿雁,是典型的秋的意象。

利用“疏桐”、“孤鸿”,描绘了秋天的意境,借秋季的萧索景况,渲染孤独凄冷的氛围和内心寂寞惆怅的感情。

秋的现实情境和所表达思想感情都深入人心。然而这些,却只字未提一个“秋”字。满篇无秋,却满篇含秋,这是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

如果说,"疏桐"和"孤鸿"描绘的是心境,那么"缺月"和"幽人"所表现的就是现实的情境。"缺月"一是表明了时间,二是借助"月"本身所含有的"团圆、思乡"等意象,表现自身远离故乡亲友,被贬至偏远地方的落魄境遇。

"月"表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后面还有一句"漏断人初静","漏"是指古人用来计时的沙漏或者水漏,"漏断"是就是沙子漏完了,也就是时间到了深夜时分,这里是再一次补充了具体的时间段,诗人是在深夜时分,出来走动的。这也铺垫了下一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深夜时分,诗人独自一人在月下徘徊,无人陪同,也无人看见,是呀,还有谁像我这样呢?"幽人"和"孤鸿"是对应的意象,诗人孤独、寂寞的身影,就像那浩浩苍穹中飞过的大雁。透射出自己孤苦漂泊、贬谪黄州的凄惨境况。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片紧接上片,鸿雁惊恐不安,心中孤独愤懑,但这些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诉说。"恨",即是孤鸿之恨又是作者之恨,孤鸿恨什么?恨自己被群体抛弃,就如同作者恨自己被朝廷排挤。

"拣尽寒枝",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寓意自己仕途坎坷,频繁调动。"不肯栖"即写大雁的孤傲,又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和迷茫情绪。整体意思就是,"这么晚了不快点找个地方休息,在树林枝头挑挑拣拣,找不到心意的归宿,不愿落下,最终只能在寂寞冷清的沙洲上暂时降落。

冷清的沙洲就是指黄州,苏轼这回不是像以前一样是被调任,为官一方,而是被贬谪流放,没有俸禄,没有收入,生活十分困顿。只能带着家人自行耕地维持生计。由此来看,整首词都是在托物比兴,借鸿雁来表现自己现实的境遇和内心的高洁孤傲、寂寞迷茫之情。整首词都围绕着"独"这个字展开,仿佛每一个字,都是这种情感的绽放,让人止不住的去体味,去代入。

黄庭坚对此诗评价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世人评价孤鸿,只赞扬其高洁孤傲,可谁能体会到鸿雁无处可栖的无奈,谁能感受到身如孤鸿的作者,无处安放的迷茫?来到黄州,不是其本意,降落沙洲也是无奈之举。苏轼向往自由,却常常身不由己,想要施展才华造福天下,却又遭受排挤;人生多么无奈啊。孤独的是境遇,无奈的是人生,与常人不同的是,苏轼是洒脱的。既然无奈,那就所性"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