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专注力不集中怎么办(12岁男孩专注力不集中需要治疗吗)

6-12岁专注力不集中怎么办(12岁男孩专注力不集中需要治疗吗)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12-24 01:45:50

6-12岁专注力不集中怎么办

一、孩子专注力缺失的原因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十有八九跟家长有关系。根据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显示,70%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个”经常破坏他注意力的家长。

1、婴儿时期,妈妈的负面情绪破坏

所有的科学实验都证明,婴儿的专注,开始对人脸的好奇。所以接受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的脸正好进入他最初20厘米的视力范围,他的专注力在最初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如果喂养期间妈妈的脸是愉悦的,孩子本能的就会对事物产生兴趣。如果妈妈的脸是抑郁的,不开心面部缺乏表情和生动性,孩子会不自觉的把脸别开。导致他本该发生兴趣的事物失去了兴趣。

如果妈妈长期对着孩子是一张臭脸,可能会激发孩子逃避的本能,比如逃离和走神等。孩子在生理上会变得习惯哭闹,难以入睡和吃饭不香。

婴幼儿时期父母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孩子对情绪的把控。而这些情绪到后来就会转化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

2、幼儿时期,父母或者核心带养人破坏和打扰

最常见的打扰,有两方面,一是吃饭上,另一个是游戏玩耍时。

喜欢喂饭和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孩子无法专注的感受到食物,丧失了主动进食的专注力和能力。厌食和偏食是常态。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曾进行专门的研究发现,在孩子3岁前,每天看一小时电视,7岁时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非常普遍的一个儿童行为异常症状)的可能性就会提高10%。

孩子在玩耍或者做游戏的时候,最讨厌带养人频繁的突然上前嘘寒问暖打断。实际上游戏是一项试错、重构和创造的过程,如果游戏过程中任何一个节点不断的被破坏,幼儿容易产生烦躁和焦虑,然后潜意识的就会产生专注是个很痛苦的过程的印象,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

二、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危害

《生物钟优势》的作者马修·艾德伦博士认为,在专注进程中频繁被干扰,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学习能力受阻

没有专注力就没有优秀的学习能力,这点毫无疑问。

2、因为缺乏短期专注的能力,而缺乏长期坚持的能力

A和B,两人同时工作了10年,但是选择了不同的路线。A比较的呆笨,毕业后从一家公司的底层技术人员做起,到资深工程师,现在是公司的技术顶梁柱,10年从未跳过槽。

B是大家眼中的聪明孩子,当初跟A进的同一家公司。两年后听说销售赚钱,于是做销售,一年后发现不如意,回来自己创业。两年后创业失败负债累累,又开始打工。幸好脑瓜子灵活,新工作容易上手,但又嫌弃工资太低又跳槽。翻来覆去后的10年,现在还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看着身边人风生水起便愈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运气不好。

相信每个人的身边总有那么类似A和B之类的朋友,他们的区别无非就是一个可以长期专注,另一个不行。

3、缺少高峰体验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高峰体验”,它是说人在认知过程中如果“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犹如站在高山之巅,即使那种愉悦短暂,但仍可能特别深刻。

干扰会减少孩子高峰体验的机会,在干扰消失的瞬间,人不可能立刻恢复到满负荷运转的认知状态。比如同样是学习一个小时,如果中间有一分钟的干扰,可能就要多付出超过10分钟的时间成本来恢复到干扰前的投入状态。可见,就算干扰持续的时间再短,但人因为干扰而付出的认知成本会很高。

4、成瘾与物质依赖风险增加

加拿大医生Gabor Mate通过研究后提出,人之所以会对一种物品或者行为迷恋上瘾,比如网瘾、烟瘾等,都不是因为这件事或者物真的有毒,而是上瘾者依赖于这件事或者物所带来的短暂释放和愉悦,即使知道这种行为长期来看是引起负面的问题,却难以戒掉。

而这种迷恋的背后,往往是由于个人无法和外部社会好好相处,他们必须通过这种成瘾的行为或者事物,帮助他们短暂地逃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小时候大人的频繁打扰,导致孩子经常中断自己和外部的联系,最终无法学会安静的跟外界相处。

三、孩子的专注力被破坏了,家长如何重新培养

进入小学后,孩子早期注意力被破坏的副作用开始明显起来。比如上课坐不住爱走神,小动作多,成绩差。让家长颇为头疼,这该怎么解决呢?

家长就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黄金时期, 6-12岁正是大脑网络的调整期,依然可以通过丰富的感觉刺激弥补之前的不足。这一阶段也是儿童感统训练的弥补期。通过密集的感统训练,特别是专注力训练,修复在婴幼儿时期被破坏掉的专注力,帮助孩子提升内在,赢得更好的竞争力。错过了这一时期,基本上很难再挽救孩子的专注力。

1、家长要管好自己的行为

一位美国妈妈,女儿在学校时常拿A,举办个人画展,还经常登台表演小提琴。这个优秀的妈妈说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让孩子“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

孩子很小时,他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一直玩个不停,这就是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在专注的进行一个认知活动时,不要轻易打扰他。尤其是不要突然让孩子停止游戏?教育家陈鹤琴指出,中止孩子的游戏,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快,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还容易让孩子养成有始无终的坏习惯。小孩子喜欢游戏,也喜欢看到游戏的结果,从而享受成功的快乐。强行中止,是剥夺了他的成功和快乐。最好的办法是体谅儿童心理,让他们玩个尽兴。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你可以尝试加入他,而不是打断他。给孩子一个用于专注的无干扰空间。如果一定要打断,给他一点时间。

2、通过运动来帮助孩子获得专注力。

从运动的角度来说,专注力就是知觉统合能力的一种。而学习的路径是:感觉运动-知觉统合-语言文字符号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所以通过运动提高知觉统合能力,自然能够提高专注力,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力的好坏通过四点来判断:注意的稳定、广度、转移和分配。

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在学校的运动量难以保证,有的学校下课不让出教学楼,不能跑动,对于精力充沛的男孩子来说多余能量无处释放。上课就不容易集中精力。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把多余的精力释放出去。

医生会推荐孩子参与的运动有:拍球训练和打羽毛球,两者都是专注力能力的铺垫。拍球可以很好的训练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和分配。

3、通过游戏来训练

·1)舒尔特方格是作为专注力训练的常用工具

舒尔特表最初是作为一种心理诊断测试出现的,现已被认为是提高孩子专注力最简单有效的训练法。

舒尔特方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 1CM × 1CM 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 ,方格有2×,3×,4×,5×,6×,7×,8×,9×,训练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 1 — 25/36/49 等的顺序把这些数字找出来,同时诵读出声,用的时间越少越好。一般孩子从1开始指读到25,用时是20多秒。但是传说中国最快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只有3.04秒。

舒尔特方格是美国神经心理医生舒尔特发明的,开始的时候是用来训练飞行员的注意力。随后发现对成年人的效果比较差。原因在于舒尔特训练表针对提高的是“自然的专注力”,所谓的自然专注力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个人的内在没有负面情绪,没有过多信息打扰,整个人很放松的前提下,有很好的效果。

后来实践中发现,舒尔特这类的训练方式,适合心智损耗较少的人群,儿童的心智损耗较少。对他们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时候能出奇效。

这类的训练方法曾经在公立小学大规模的推广过,数据的样本达到万人以上。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每天的练习时间是40分钟,具体的效果在课堂纪律,课堂专注度和身体控制能力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以后,专注水平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成绩、阅读能力也相对应非常优秀。

但是这类的训练都是在小学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到了初中会出现转折点,训练效果会出现大幅下滑,年龄越大效果越弱。

电脑端和手机端都有一些不错的舒尔特表格软件,家长可以挑选适合的给孩子使用。

2)可用数学游戏修复和提升

据《参考消息》报道,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集训队队员要进行“24运算”训练,目的是要训练队员的专注力,训练对数字的敏感度,在队员的脑袋里建立起数学思维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