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仁义礼智信”五德放在一起并统称其为“五常”的最早时间是西汉时的大儒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这里董仲舒明确将五个德目联成一个整体,抽象为“五常之道”,并将其视为修养心性,整顿社会以及立教化,正万民的恒常之道。西汉另一位思想家杨雄在其《法言-修身》中也以譬喻的方式一并论述了五德之用,但并没有明确“五常”概念的出现。他说:
“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
如果说将我们今天熟悉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明确呈现,且又称其为“五常”的,更为重要的是为官方所正式确定的,那当推东汉时期产生的《白虎通义》。其文说:“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至此,为孔孟及儒家所重视的仁、义、礼、智、信五德终于被整体确立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