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的形成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这也是解决如何树立三观的前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观”字就说明了是个人对这个世界、人生、价值的认知、投射、取舍。所以,三观会受到家庭、学校、环境、书籍、际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幼年时期,父母言行举止,嘴上灌输的信条,对孩子三观形成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说,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什么样的父母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现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接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那就要依靠学校了,学校的教育也是在给孩子社会化,建立三观的过程,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金钱等等,,,当学校将这些知识传输给学生时,比较乖的孩子,可能会完全接受,并相信,接着就去实践在生活中,通过强化,慢慢就成为行为模式。而有些学生可能也就是听听,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走心甚至不相信。他们也许更愿意去模仿学习他们喜欢的行为模式,走自己喜欢的路,也许他们的三观个性化鲜明,敢爱敢恨。还有一些学生,一方面接受到学校的传输,一方面有自己的思考,还喜欢读各种书籍,在现实中观察社会现象和各色人群,他们的三观可能会更通透,也更灵活,不会简单的就是非对错。
举个身边的例子,一个朋友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父母都是信佛,他三观呈现出中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信条,读书的时候也会偏向读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的书籍,而另外一个朋友一直推崇西方经济思维,追求个人自由和城市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明显不感兴趣。这两个不同家庭熏陶出来的,加上对文化取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信条,带来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就呈现出迥异的三观。
人们常说,你还没看看世界,凭什么说世界观。有一定道理。抛开家庭、学校、读书等因素,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就是要多看看世界是怎么样的,去人生道路上摸索,去多样价值取舍面前尝试,将历练和知识结合起来,互相印证,互相充实,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成就属于你自己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