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非虚构写作特点(虚构和非虚构结合写作手法的好处)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非虚构写作特点(虚构和非虚构结合写作手法的好处)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1-14 19:55:07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非虚构写作特点

以《唐山大地震》为例分析非虚构作品的一般特点:

(1)真实性原则;

无论消息、通讯,还是属深度报道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或特稿等都具有普适性,不应因新闻体裁的改变而改变。《唐山大地震》采访了大量的个体:有受灾者、有救灾者、有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者,采访前后历时8年。信源丰富,相互交叉印证。钱刚撷取地震后百姓众生相, 作品因真实而有万钧之力。

(2)文学化表达;

对灾难的描写是如此的让人恐惧在向新闻“回归”的同时, 兼顾了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3)多样的叙事方式;

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 “选取不少颇为精彩的`点' 搭置了一个适当的框架。”采取了多元的视角, 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 用多层次的面面观对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叙述上出现的多元复合角度 , 而且是交叉灵活自如地切换叙述视角,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且这一叙述方式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派生了整个全景观报告文学的叙述审美追求。

(4)个性化的细节呈现;

大量采用对话、场景设置、刻画生动。非虚构写作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细节、对话、场景重建、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关系交代甚至故事冲突构建等,几乎在所有优秀非虚构作品的特质。作者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更令人震撼的是对唐山人灾难中那些普通的近乎琐碎的生活细节,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

(5)复杂性的故事建构;

非虚构写作挖掘新闻人物、事件背后的意义,杜绝简单化、平面化、符号化地解读世界,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这篇报告文学从社会学的角度较早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希图关照更宽的社会层面, 以显示广大普通人生之在非常状态下被推向极致的人性意义。 而这种信息爆炸源于作者宏观的全景式的写作方法。 作者以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主题、全景观、全方位的方式, 综合众多丰富复杂的人物、材料集中表现了地震劫难日的全景, 为历史留下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

(6)题材边缘性;

关注亚文化和社会边缘题材;建国后至 80年代灾难新闻少且滞后,灾难题材的报告文学也是。钱刚选择了在当时相对边缘的主题进行创作,造就了“冰冻新闻的反效应”。

(7)在场式书写;

过去,记者是跳出事件之外的记录者; 但“非虚构写作”中,他们成为了亲历者与参与者。在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我”,体现出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性。密集的信息含量和知识浓度,这是报告文学新闻本质的回归, 是报告文学作家主体参与意识强化的结果。 作者钱钢曾参加了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全过程, 亲身感受了各种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人情世故, 又经过 10年的不懈追踪访谈, 缜密的整理和分析, 获得了大量的珍贵素材。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