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袁隆平首次发现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的育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1974年,袁隆平开始从事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工作。
1975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比普通水稻增产20%的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76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3号。
1980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第二代杂交水稻。
2000年,我国第二代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达1. 5亿亩,增产幅度10%以上。
2004年,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一株野生稻,经研究这株野生稻携带有抗除草剂草甘膦基因,并发现其基因组中一个与抗病基因相类似的抗草甘膦基因,这为培育更稳定的杂交水稻提供了可能。
2020年10月,袁隆平指导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水稻所第三届沙漠沙漠论坛上宣布,团队在迪拜沙漠种植的“海水稻”喜获丰收。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开始研究水稻杂交育种。在多年的研究中,袁隆平等科学家不断探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如提高杂交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优化农艺措施等。经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栽培品种之一,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