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收此字(以下写成“不”字):“古文{木獻},从木无头”,注“谓木秃其上而仅余其株也。”{木獻}同“蘗”。 现在“不”读“敦”上声,与{木獻}的读音无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收“不”字,列真文韵上声。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拟作tu?n上声。杨耐思在书中对此字做了一番辨析: 卓从之“不”上有“腯”字。《韵学集成》云:“《中原雅音》都衮切。”丁声树同志指出:“‘不’音同‘腯’。朱琰《陶说?陶冶图说》:‘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坪里、谷口二山,……土人藉溪流设轮作碓,舂细淘净,制如土{缶專},名曰白不。’下注云:‘敦上声。凡造瓷泥土皆从此名,盖景德土音也。’( 《翠琅玕馆丛书》本,卷六十五)又纽秀《觚賸》云:‘粤人以截土作垫为不。’(《笔记小说大观》本)现代客家方言里仍有‘不’字,读上声(见《客话七言杂字》)。” 冯蒸《回忆丁声树先生对我的教诲》(《汉字文化》2010年第4期)亦提及丁声树对“不”字的考证。 “不”跟“敦/堆”或“墩”有关。明代王骥德《曲律》:“周(德清)江右人,率多土音。”日本人佐佐木猛认为这个读“敦”上声的“不”是周德清的方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