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最早为战国时,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汉朝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史官在此修史。后人从此引申,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御史台和史官,都曾被称为兰台。
汉朝中央档案、典籍库,用以收藏地图、户籍等档案及图书。也是当时名儒著述的地方。建于长安(今西安)宫内,系石室建筑,修造年代不可考。
兰台隶属于御史府(台),由御史中丞一员兼领。置兰台令史,秩六百石(一说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选能通苍颉、史籀篇者担任,除在殿中受公卿奏事外,并负责典校秘书或从事撰述。
西汉成帝以后,兰台令史约有18人之多。由于汉代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集,兰台典藏十分丰富。收录有皇帝诏令、臣僚章奏、国家重要率律令、地图和郡县计簿等。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任兰台令史,奉诏撰《世祖本纪》及诸传记。与班固同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的还有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此后,刘复、杨终、傅毅、贾逵、孔僖、李尤等人都曾任兰台令史,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汉章帝、汉和帝以后,东观收藏渐盛于兰台,修史即移入东观,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
所以,“兰台”是我国汉代修建的用于专门收藏王朝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
兰台隶属于御史台,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秩六百石(一说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选能通苍颉、史籀篇者担任,除在殿中受公卿奏事外,并负责典校秘书或从事撰述。
“兰台”最早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汉代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隶属于御史台,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史官在此修史。
《通典·职官·秘书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为兰台。
《后汉书·百官公卿表》: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后汉书·百官志》:兰台令史六百石。【注】掌奏及印工文书。班固任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形同官。
有人因为兰台隶属于御史台,而谬以兰台寺大夫为御史大夫,可以说荒唐至极。
首先,御史大夫为中央核心高官之一,且是御史台最高长官,显然不可能长期滞留京外,若非重大错误,绝不会外放出京。而林如海未曾犯错被贬,为何会成为地方的巡盐御史?
第二,科举升官需要资历,而林如海仅为前科探花,按照科举三年一次的惯例,也就是入仕不足三载,做到御史大夫这种中央核心高官的位置,显然不合常理。
第三,有人提到巡盐御史为兼任,那么更为荒唐。御史大夫作为实职官员,离京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可以想象整个御史台会陷入怎样的混乱。事实上巡盐御史多由地方官兼任,而御史大夫作为中央核心机构的官员,不可能常年离京。
林如海从兰台寺大夫(兰台令史)调任巡盐御史外放扬州并非贬官,反而是重用,故兰台寺大夫的品级不高于巡盐御史。若林如海是身兼二职,其主职工作是在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可见巡盐御史的职责远比兰台寺大夫重要。
京官若非犯错遭贬,调任地方应担任不低于原本品级的官职,故林如海从兰台寺大夫调任巡盐御史并非贬官,巡盐御史品级不在兰台寺大夫之下。若巡盐御史仅为兼任,那么兰台寺大夫的品级也不高于巡盐御史,贾雨村提到林如海时称“巡盐御史林家”,贾宝玉提到林如海时称“盐课林老爷”,如果林如海身兼数职,提到其身份时应该称呼最高的那份官职,就高不就低是官场的基本礼仪,贾雨村不可能不懂得这个常识,故巡盐御史是林如海当时最高的官职或唯一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