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也称行旅,一般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比如包裹、箱子、雨伞、衣物、食物等。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杜预注行李,使人也。朱骏声释“李”行旅。
行李(xíng lǐ)
1、古义:是指使者。使者的任务就是传达两国的意见。
引证: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2、今义:指出行者所携带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
引证:明代冯惟敏《南锁南枝·盹妓》曲:“半夜三更路儿又跷蹊,东倒西欹顾不的行李。”
翻译:半夜三更地路上又崎岖,东倒西歪地顾不上携带的行李了。
3、其他释义:比喻负担。
引证: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十章:“当初建社的开头,我看得没这么清楚,我光看见革命,没看见复杂, 增福同志,咱俩的行李可不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