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140余篇(部)数百万字的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的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上世纪50年代初他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
李四光的主要事迹有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14岁那年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1904年5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
1913年,远渡重洋,去英国留学,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毕业,被授予硕士学位。
1931年,以《中国北部之科》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到1936年期间,先后在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受到英国学术界的欢迎赞誉。
1950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2月,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