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其中尤以瑞丽孔雀舞最具代表性。历经多年演变,瑞丽孔雀舞发展硕果累累,以孔雀开屏般的绚丽现于世人。2006年,瑞丽傣族孔雀舞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傣族古代领袖在林间看到孔雀戏水舞蹈,便模仿其形态动作跳起来,孔雀舞就这样产生了。孔雀舞有独舞、群舞、徒手舞、架子舞等,以象脚鼓、锣、镲伴乐,其内容一般是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孔雀舞有较统一的表演程式,但表演者各自根据民间传说编舞,有的侧重模仿孔雀的举动,有的表现孔雀的各种内心活动,为其赋予了不同的艺术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瑞丽孔雀舞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瑞丽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通过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惟妙惟肖地呈现孔雀的神态。几十年来瑞丽艺人辈出,先后培养造就了毛相、约相、旺腊等国家级和世界级孔雀舞大师,他们以杰出的智慧才能,不断推动孔雀舞的传承创新,并无私地传授舞技,使孔雀舞成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舞种。孔雀舞表演大师毛相应该是大众熟知的第一位孔雀舞者,他在传统孔雀舞基础上开创了徒手孔雀舞。旺腊和约相则是孔雀舞国家级传承人。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负盛名的传统型舞蹈,它在我国云南省自治州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各地的傣族聚居区域流传,其中以云南西部的瑞丽自治州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
傣族有近两千年的文化史。公元1世纪开始,西汉汉武帝开始开发中国西南河内地,因此西南内地同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来往。到了东汉时期,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到京师洛阳进行音乐、舞蹈、魔术等表演活动。
傣族孔雀舞源远流长,相传在上千年前,傣族领袖号召模仿孔雀的优美舞姿,创造出这种舞蹈,后来被民间艺人加工,最终成为流传千年的孔雀舞。在傣族人民心中,孔雀是他们的“圣鸟”,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因此傣族人民经常在自己家中饲养孔雀。在众多的傣族舞中,孔雀舞是最受欢迎、最被人熟悉的傣族舞蹈。在当地就流传很多关于孔雀舞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垂钓,而且每日收获甚丰。可是,有一天,小伙子却是全无收获。他正觉奇怪,忽然间起了一阵风,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的果实,“咚咚”落入江中。
就在这一瞬间,小伙子看到孔雀的窈窕倒影。小伙子呆了一下,回过头看去,只见一对孔雀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小伙子在惊喜之下跑回村子,将自己所见的一切告诉村中居民。之后带着很多乡亲们到了江边,将那棵空心树砍倒,做成长鼓,那小伙子在鼓声中模仿江边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当时围观的百姓们看得入迷,当真是“此舞只有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从那之后,傣族每年都会表演孔雀舞,这成为乡亲们最受欢迎的舞蹈。
关于孔雀舞,还有另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和王后生下了一个漂亮、高贵的王子,王子成为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卫们去打猎,为了一只兔子,他们一直追到湖边,王子在河边寻找着兔子,兔子没见到,却看到有七只孔雀从天而降,并绕着湖水翩然起舞。随后七只孔雀缓缓褪下孔雀羽翼,变成了七位美丽的公主。其中长得最漂亮的七公主舞跳得最好,让王子最为着迷,从此再难忘却。
王子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对七公主的美貌念念难忘,寝食难安。于是,他再一次地到了湖边,悄悄地偷走了七公主的衣服。等七公主的六位姐姐洗好澡先后离开时,七公主还在找自己的衣服,王子便将她的衣服还给了她,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回国成亲。两人结婚后,孔雀七公主教他的子民学会了孔雀舞,教百姓做孔雀衣,百姓们对公主十分地爱戴,孔雀舞便长期地流传了下来。
在傣族聚居的区域,几乎月月都有节日,年年都有歌舞。傣族每年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所有的傣族人民就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跳起美丽动人的“孔雀舞”,而歌声中处处呈现出傣族人民对丰收的喜庆,以及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的憧憬。
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舞蹈,起舞者以男性居多。孔雀舞有丰富多彩的手型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在重拍下屈伸,全身都要均匀地颤动,形成动作优美“三道弯”舞姿。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各种惟妙惟肖的孔雀神态动作。
孔雀舞动作轻灵曼秀,婀娜多姿,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除了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外,也时常用在集体活动的“嘎光”节日中,它是傣族文化中最具民族认同感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