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乌雕 鹪鹩 灰眶雀鹛 白腹鹞的习性

介绍乌雕 鹪鹩 灰眶雀鹛 白腹鹞的习性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05 05:02:51

介绍乌雕 鹪鹩 灰眶雀鹛 白腹鹞的习性

◆乌鵰

体大(56厘米)的浅褐灰色鵰鸮。耳簇羽甚长而发黑;上体沙灰色带黑色纵纹;下体皮黄灰色,具狭窄的黑色纵纹;每片羽毛均具微暗色横纹。比中国其他带耳簇羽的大型鵰鸮灰色更深。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灰色被羽。 叫声:深沉而响亮的wo, wo, wo-o-o-o-o…叫声。

越叫越快但声音渐弱,如反弹的乒乓球声。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缅甸及中国。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罕见鸟。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江西(南昌)及浙江(建德)。 习性:栖于有高大多叶树的潮湿林地及开阔林。

体大(70厘米)的全深褐色鵰鵰。 尾短,蜡膜及脚黄色。

体羽随年龄及不同亚种而有变化。幼鸟翼上及背部具明显的白色点斑及横纹。所有型的羽衣其尾上覆羽均具白色的"U"形斑,飞行时从上方可见。尾比金鵰鵰或白鵰肩鵰为短。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土耳其斯坦、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国北方;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或迁徙经中国南方。不常见但定期出现。 习性:栖于近湖泊的开阔沼泽地区,迁徙时栖于开阔地区。食物主要为青蛙、蛇类、鱼类及鸟类。

乌鵰俗称皂鵰或花鵰,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鵰及白肩鵰长。

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鹪鹩

体长约86毫米,两性相似。上体棕褐色,下背至尾以及两翅满布黑褐色横斑,眉纹浅棕白色;头侧浅褐,而杂以棕白色细纹。

下体浅棕褐色,自胸以下亦杂以黑褐色横斑。中国西北部的亚种tianshanicus色最淡,喜马拉雅山脉亚种nipalensis色最深。栖息于灌丛中,夏天3900米的太白山顶也能见到,冬季迁到平原和丘陵地带。性活泼,见人临近就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

鸣声清脆响亮。繁殖期7~8月间。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杂以褐色和红褐色细斑。终年取食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农林害虫,为农林益鸟。分布于全北界的南部至非洲西北部、印度北部、缅甸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日本。

繁殖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台湾以及青藏高原东麓的针叶林及泥沼地。7个亚种在中国有见--tianshanicus于西北;nipalensis于西藏中部;szetschuanus于西藏东南部及东部、四川、青海西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talifuensis于云南;idius于青海东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湖南及陕西;dauricus于东北;taivanus于台湾。

北方鸟冬季南迁至华东及华南的沿海省份。

◆白腹鹞

白腹鹞属鸟纲、隼形目、鹰科。又名“泽鹞”、“白尾巴根子”,拉丁学名为Circus spilonotu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内蒙古、黑龙江,南部的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四川、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

白腹鹞体长53~60厘米。上体及两翅呈黑色,头与颈后部杂有白纹。羽基为白色,翅上覆羽具有灰色羽缘。尾羽为灰色,外侧尾羽为白色,并带有横斑。下体呈白色且具有黑色羽干纹。雌鸟上体呈暗褐色,羽缘为淡褐色。尾羽为淡棕色,并有6条褐色横斑。眼部、蜡膜、脚和趾等均为黄色。

嘴呈灰黑色,基部为铅灰色。爪呈黑色。

白腹鹞通常栖息于沼泽低湿地带。喜成对活动,有时也三四只集群活动。主要以蛙类、小鸟、蚱蜢、蝼蛄等为食,也盗食其它鸟类的卵和幼雏。

◆灰眶雀鹛 Grey-cheeked Fulvetta

雀形目 > 莺科 > 雀鹛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Alcippe morrisonia

描述:体型略大(14厘米)的喧闹而好奇的群栖型雀鹛。

上体褐色,头灰,下体灰皮黄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深色侧冠纹从显著至几乎缺乏。与褐脸雀鹛的区别在下体偏白,脸颊多灰色且眼圈白色。

虹膜-红色;嘴-灰色;脚-偏粉。

叫声:鸣声为甜美的哨音ji-ju ji-ju,常接有起伏而拖长的尖叫声。受惊扰时发出不安的颤鸣声。

以"呸"声易吸引此鸟。

习性:常与其他种类混合于"鸟潮"中。大胆围攻小型鸮类及其他猛禽。

俗名:白眼环眉 山白目眶。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