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合纵连横?
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互相厮杀,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而【合纵】【连横】这两种外交军事战略,就是在这一期间产生的。合纵即 ”合纵弱以攻一强" ,就是结合众多弱国以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吞并。而连横是指 ”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依附一强国,伴虎吃食,赢取战略转机的时间。
二: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究竟是如何斗法的?
由苏秦、公孙衍为代表的合纵派倡导,针对秦国,共发起过5次大规模的合纵。而秦国,主要以张仪范雎等的连横策略,来对抗各国的合纵。
第一次合纵:楚怀王指导的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被秦军挡在函谷关外。后来联军内讧被秦军反攻,第一次合纵惨败。
第二次合纵:秦攻楚险胜,秦军疲。齐、韩、魏组合联盟军趁机攻秦,秦不敌,败后割地赔偿,第二次合纵大获全胜。
第三次合纵:齐燕赵韩魏五国攻秦,结果秦事先策反魏赵,合纵军被瓦解。各国攻秦不成转而攻齐,齐大败,自此开始了秦一家独大的局面。
第四次合纵:秦昭襄王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连横的一种),不断攻打接壤邻国,而与远方的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虽然如此,各国还是惧怕强秦,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攻秦,终于击败秦军,秦退守函谷关。
第五次合纵: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组成五国联军攻秦,不敌秦军,败于函谷关。10年后秦开始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六国灭,秦一统天下。
战国的历史,以合纵败于连横而终结。从理论上来讲,合纵弱抗一强,是合理的。
三:那么,合纵为何会败于连横?这种结果是偶然发生还是历史必然?
虽然说秦能崛起成为七国之首,是得益于商鞅变法。而商鞅的出现,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在秦已经成为七国之首后,倡导连横的张仪,与合纵六国的苏秦,公孙衍,在才干上却是旗鼓相当。而六国的军事实力,联合起来,也远超秦国,但是合纵最后还是败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点概率论的原因。那就是合纵成事的概率本来就比连横成事的概率要低得多。具体分析如下:
(1)合纵需要多方达成一致,只要一方耍滑头,联盟就会瓦解。而连横是一强对一弱的一对一关系,只要强的一方表示善意,弱的一方也不容易反水。
(2) 合纵的目的是防止一方独大,那么合纵过程中如何保持各方势均力敌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合纵过程中,胜也好,败也好,都会打破合纵各国的平衡,造成内部地头蛇的局面。而这也是合纵各国内讧的主要原因。所以当一个策略的目的,成为瓦解这个策略的一大诱因时,这个策略成功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
(3)合纵各方抵挡诱惑的概率也低。当强者一一诱惑合纵各方的时候,各方能同时守住底线是一件很伟大的事。然而即使各方都没有反水,各方也会猜测他人是不是反水了,毕竟人心隔肚皮。所以强国连横这一举措一出,不管事成没成,引起合纵各方猜忌是很容易的。
秦国是西方的小国,最早的时候是商朝的将军,在周朝给天子养马分封在长安西部防御西戎,在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陕西成为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秦在缝隙中发展,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使得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当时秦国的贵族力量没有东方六国强,所以改革的阻力较小,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外交上连横,远交近攻,军事上军功得爵,加上灭巴蜀之地获得粮仓能使后勤得到保障,最终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