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3岁);龆年(8岁);幼学、垂髫(10岁);及笄(女子15岁);碧玉(女子16岁);羽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半百、知命(50岁);艾老(50岁以上);花甲、耳顺(60岁);古稀(70岁);杖朝(80岁);米寿(88岁);九秩(90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百十(110岁);土寿(120岁)。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用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及笄指女子十五。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
7、冠、加冠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8、而立 指三十岁。
9、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10、知名、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11、花甲、平头甲子 六十岁

12、耆 六十岁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
13、古稀 七十岁
14、耋 七十至八十岁
15、耄 八十至九十岁
16、期(ji第一声)颐 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