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祭仓颉故事: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随黄帝南巡时来到洛南保安阳虚山下。仓颉“登阳虚之山,临玄扈洛汭之水”,承神仙托梦,得灵龟负书,“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仓颉造出二十八字后,命工匠把它刻在与阳虚山隔河相望的玄扈山峭壁上。此后凡过往洛境的达官贵人、文人显士,无不瞻仰圣迹,拓印字形。每逢此时,当地群众不论农事闲忙均要赋物服役。当地群众不堪劳役,乘雷雨天纵火焚烧了刻字石壁。
1821年(清道光元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摹记勒石,树立于阳虚山下的许庙村,由村民于谷雨节时自发祭祀。清光绪四年,县令伊允桢为扩大祭祀规模,方便各级官员及县城周边群众祭祀,于县城东街新建了仓圣祠,举行仓颉祭祀仪式,具体时间定在每年的谷雨节。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据说,在古代,仓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发明了汉字。
而在春秋时期的谷雨节,百姓们要向神明祭祀,但许多人不识字不知道该写什么祷文。
于是,当地的官员便请来了仓颉,在稻田中找到了一个坑,让仓颉在泥土中写下了祷文。
这样,百姓们在祭祀时就能够读出祷文,也使得汉字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使用。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字和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同时,这个故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这个故事在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普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