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国号全称是“大明”。
1、明朝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2、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只有三个朝代正式国号带有“大”字,就是大元、大明、大清。其余各朝的“大”字,均系臣下或属国所加尊称。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表明观点,明朝的国号全称是“大明”。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正月,上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日大明。”可知朱元璋建国时,是以“大明”为国号的。
而明朝时期,用“明”指代明朝,是对“大明”的一种简写。但“大明”并非“明”前加“大”,它是一个完整的名词,意为太阳。
关于明朝国号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
明教
明教也称“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因此也叫摩尼教。其教义是认为世界上存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 即光明和黑暗,分别代表善和恶。公元六九四年,摩尼教传入中土,被称之为明教,明教又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等教的教义。经过五百多年的民间传播发展,在中原有了广泛信众,宣扬“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压迫,韩山童称“明王”,率领三千明教教众起义抗元。后朱元璋投奔韩林儿红巾军,尊“小明王”韩林儿为主,也就与明教之“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小明王死后,朱元璋为了标榜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依然沿用“明”这个字号,代替了小明王。
一统天下后,朱元璋在取国号时,为了纪念明教革命之志向,同时为了显示名正言顺统治中国之意,于是便以大明之大隐小明王之小。
五行之说
中国古代人非常相信五行学说,尤其是五行相克的理论。在当时,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明喻火,以明朝取代元朝。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上神话中也有“朱明”一说,正好与之映衬。
对儒生来说,虽然他们不信明教,但认为明代表光明,分开即是日月,与古代的祭祀礼制相符。
而且,明朝发自南方,用阴阳五行来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当时蒙古政权发自北方,正好因应阴阳五行相克的道理。
儒学经典之《易经·乾卦》、《诗经·大雅·大明》
“大明”一词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大明》中早就已经出现了。
《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上天是万物的开始,是宇宙的动力之源,因而太阳周而复始,运行天空,散发光明,上下四方之位乃定。
《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这是歌颂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从西岐崛起,兴周反商,最后武王在牧野之战彻底推翻暴纣而建立周朝的功德。其含义与大明推翻元蒙暴政之功业相同。
明太祖尊崇儒学和中华文化,取大明国号,意在终结元朝一元复始之意。从儒学经典中的意义来看,这种来源更符合情理。
诸多使用案例,表名明朝国号为“大明”
当需要特别强调是“哪一国”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大明国”。
(1)比如在宗教题记上,郑和资助刊印佛经,题的是“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武当山上的道教题记的署名很多也是以“大明国”开头的。
(2)葡萄牙人克路士(Gaspar da Cruz)所写的《中国志》中就用“大明”来指代明朝:
(3)清代文献《武皇帝实录》中就有大量地方使用“大明”指代明朝:
四月十三壬寅,巳时,帝将步骑二万征大明。大明左侧中路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领车营骑兵一万,至穵哄泊处安营,绕营凿壕列炮。帝率四王,领兵不满千人,令一半下马步战,大明兵一齐发炮,四王率骑兵突入,步兵遂摧覆战车,大败其兵。
(4)日本丰臣秀吉在侵朝前写给朝鲜的国书中就用“大明”指代明朝:
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国,欲易吾朝风俗於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於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望军营,则弥可修隣盟。
虽然清朝和日本都是与明朝为敌的,但是他们均称呼明朝为“大明国”,可见“大明”一词在当时是被公认的,而且影响甚大。
总结
中国历史上,元朝之前的国号都是单字的,如“隋”“唐”“宋”,但从元朝开始,元明清三朝的正式国号是“大元”,“大明”,“大清”。朱元璋改变了自秦以来,以开国之人的封地之名为王朝之号的传统,没以“吴”作为朝代之号,而是选择“大明”为天下之号。正是:“方皇猷御极,车书礼乐,典章文物,固已协万邦、光四表而格上下矣。天地所囿,日月所悬,山河区域之所包,被服谣俗之所及,动植群生之所自乐,夫何往而非大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