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的具体流程与规则)

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的具体流程与规则)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09 11:41:22

科举考试的流程

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制度在草创初期并无参照依据,只能自已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就科举制度而言,也经历了从世袭—察举—科举几个步骤,而且二者之间过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经历了冲撞、缓冲、融合等阶段。

    在周朝时期,因为当时属于分封制,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对下面的诸候并无绝对的生杀予夺之权,所以从天子到公卿、大夫均为世袭。到了春秋后期,因为“私学”的发展,下层知识份子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潜在需求,世袭有所松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对人才的需求空前提高,王权也大大提升,世袭制已不适合社会发展,这时候的选官制度比较多元,有军功、举荐、门客、游说自荐等。秦国灭亡后,汉承秦制,国家形态上是郡县制和分封制二者结合,官员任命上采取察举制,为了兼顾政治上的平衡,也适当对功臣宿将采取有限传承,就是所谓的“恩荫”。察举就是考察、举荐,有许多指标,诸如德行、学识、通晓法令、从政能力等,但这些很难量化,推荐人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产生了二个结果:一、因为当时的地方治理还比较原始,需依赖于世家大族,所以这些家族的子弟经常会得到推荐,这些被推荐的人有了推荐权后又会推荐同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许多官宦世家;二是有人热衷于打造自己的声望IP,成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这其中不乏真才实学之辈,但也有许多欺世盗名之辈。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物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品级,但“上上”一品没人能到。品质高低决定了官职大小,那个决定品级的人,就是“中正官”。正因为人物品级的决定权在中正官手中,使得官职在小圈子里流通,形成了“上品无势族,下品无寒门”,最终成了直接摧毁魏晋的门阀。

    随着隋唐帝国的兴起,门阀消失殆尽,皇权高度集中,科举制度应运而生,但当时的科举制度相较于后来的明、清,执行上不是很严格。在考试之前,有的考生会编辑好自己平时的诗文献给主考官,称之为“行卷”。有的还会自荐,像李白就不屑于考试,就是走这条路线的。有的人也可以推荐他认为有才的学子,主考官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以坦然磋商,当众宣布。这些事在当时是传为美谈的,像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就经历过这种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明、清,好多人都是要人头落地的。

    进入宋朝,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为防止武将乱国,采取文臣治国的策略,文人地位空前提高,科举考试更加制度化,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并在考试期间实行“锁院”、“糊名”等防作弊措施。这些制度在明、清得到继承并进一步完善,明、清实行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童生试通过了就称之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乡试过后称之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通过后称之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通过后称之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那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形式采用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八股文形式,内容限定在《四书》,而且只能按照朱熹的解释来答题。这也是现代批判科举最厉害的地方,认为科举从此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最终在清末遭受到列强的侵略。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生态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延续至今,也使中华文明大大普及,不曾断绝,但到明、清后期,也成为禁锢中国思想发展的桎梏,终于在浩浩荡荡的世界发展趋势下,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

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有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特别是在古代,如果家境贫寒的人想要出人头地,通过科举考就有可能获得进入官场的机会,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要说科举考试的流程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流程一共分为四步,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过了之后,就可以称得上是秀才,成为了秀才之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乡试成绩合格了之后,就可以被称为举人,就可以参加会试。考试成绩合格之后,就可以做进士了。殿试要求就更为严格了,这次考试命题者是皇上。成为了进士之后,才能参加这次考试。这次考试成绩排名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其实,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历程和这个差不多,看来我们现在的求学历程也是和科举考试流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乡试中考查的内容多数是考察考生们对《四书五经》的了解。考试就是让答题者根据从这本书里选出的句子,自由发挥,写几篇文章。文章的内容要求解释考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顺便抒发自己对当下朝政、修身养性等方面的看法。如果考生写得比较好,那么考官就会让他通过,如果只是胡乱写的文章,那么考官就不会给他通过。

所以说,在古代做试卷的时候,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古文功底。要不然,连试卷上的内容都看不懂写的是什么了。不懂提问的内容,还怎么能作答呢?不会作答,又怎能得高分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科举考试为我国寒门子弟提供了一种出人头地的方法,在那个封建王朝里,科举还算是比较公平。给了广大农民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让一些有才能但是出身不好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科举制度在一定层次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一点也一直被后人所诟病。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