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举例说明写了哪些现实(桃花源记第三段写了哪些方面)

桃花源记 举例说明写了哪些现实(桃花源记第三段写了哪些方面)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14 01:53:18

桃花源记 举例说明写了哪些现实

其一,现实世界。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大家都很清楚:东晋时,社会大分裂、大动荡,战乱频繁,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各种剥削压迫,纷纷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湖河处,开辟平地而居。

而朝廷为了保留人口劳动力,杜绝这种逃户聚落现象,就对这些人进行围剿,甚至悬赏提供线索者。

于是,本文的主人公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

然而他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是“缘溪行”,即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

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他可能发现了一些异常线索,想一探究竟,获取悬赏。

果然,他发现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清平世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在这里的几天,他受到了各种热情款待。

告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要提醒他不要说出去呢?怕被朝廷围剿。

但渔夫立功心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沿路做了标记,以便于再来。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夫果然报了官府。一个渔夫为何要专门去郡下面见太守?不就是偶然发现了一个陌生人聚居的村落嘛,有必要报官吗?因为有悬赏。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然而渔夫带着朝廷的人再去时,却没找到当初做的标记。显然是被“世外桃源”的人发觉,而将那些标记毁坏了。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在影射一个社会现实:人们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政,而被迫选择林深水多的封闭地方隐居。

其二,虚幻世界。

有人从《桃花源记》里描述的场景推测出,它描写的是个虚幻世界,或者是人们所渴望的死后的极乐世界。

例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是很多濒临死亡者所产生的幻觉画面。在此寓意渔人已在走向死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自古在民间传说中就有辟邪功能,在此寓意阴阳两界的分界。“落英缤纷”则象征满天纷飞的冥纸钱。

渔人临死前,生前的渴望以及残存的意识融合,便自然产生了一个幻化的极乐世界—桃花源。

这看起来是个神话,但是在人类历史中也是个正常现象。即使在今天,很多中外文艺作品也在运用这种穿越时空隧道、虚幻手法,体现人性、浪漫主义色彩。

这种手法,在《桃花源记》中便体现为:饱受战乱动荡之苦的老百姓,生不如死,既然生活不太平,那么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在一个清平极乐世界得到补偿。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