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垢面不掩国色出处(我辈风流人士应身居轩冕出处)

蓬头垢面不掩国色出处(我辈风流人士应身居轩冕出处)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3-16 04:29:24

蓬头垢面不掩国色出处

蓬头垢面(拼音:péng tóu gòu m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封轨传》。

蓬头垢面指头发蓬乱满脸污垢,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近义词有:蓬头跣足、不修边幅

反义词:眉清目秀、衣冠楚楚

成语出处: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蓬头垢面”。

蒲华:蓬头垢面不掩国色

蒲华是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

但他的名气远不如另外三位,他是一位“富于笔墨穷于命”的书画家,一生穷困潦倒,黙黙无闻。时人评介他的画,说他的画显得有点“脏”,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主要是因为他生性嗜酒,疏懒散漫,人称“蒲邋遢”。这个坏名声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他的画也邋里邋遢。如果要说“脏”,那也是如有人评价李煜的词“蓬头垢面不掩国色”的意思,李煜的词,辞藻华美,但与同时代温庭筠等词人的那种秾艳精致的华丽比,李煜的“蓬头垢面”算是简洁朴素了。说蒲华的画“蓬头垢面”,是说他惯用淡墨、宿淡墨与涨墨,善用湿笔,水墨酣畅漓淋,尤其在他画竹的作品中,墨色在点画间跳跃而显得“脏”,这并非真“脏”,而是一种烂漫和率真的美!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