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癌字,啥时候发明的,不得而知。很多人讲这是从英语“cancer”中翻译过来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时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后,属于外来词语。但是古语中,很早就有这样的解释,只不过表征不一样,据考古报道,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字,看来我国对于这类疾病早有记载,只不过都是按照肿瘤来进行描述。
“癌”,古人称之为不治之症,类似于现在所指的肿瘤。虽然“癌”这种疾病古已有之,但“癌”字到了宋代才出现。由于古人对“癌”之病理、转移等还不大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根深置于体内,难以根治,如同岩石一样顽固。当肿瘤发展到恶性阶段时,它的特点是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像“岩石”一样,所以从读音上也被称为“岩”。而在古时候的“岩”字,一般都写成“喦”,即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岩”“喦”通用)。表音的“喦”字再加上一个表意的病字偏旁,于是就成“癌”字了。现代医学也把“癌“定义为恶性异常增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