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者为国家尽忠,或者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无法兼顾。
忠,中+心。中:与客观时势的需求动态匹配的;心:主观意愿;故,忠:力求做到与客观时势的需求动态匹配,即,忠于天意、天理,天意天理即客观时势的普遍性需求。
过去,普遍认为天子是天命、天意的代理人,所以“忠于天”简化成了“忠于天子,忠于领导”。
很显然,中华文化认为,天下最大的好事就是:凡事做到动态匹配,产生恰到好处的结果。
所以,“忠”,力求凡事做到动态匹配,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和天赋使命。
孝,生+子。
生:产生;子:将来的发展越来越好的;故,孝:凡事都要力求长久好、子孙万代好。
引申,你越孝顺父母,将来子孙越孝顺你,如此,最容易形成子孙万代的良性循环。所以,忠,强调的是当下凡事匹配,做到最好;孝,强调的是凡事都要兼顾子孙万代的良性循环,将来好。
我们看,忠孝两字,既讲了如何实现当下普遍好的原理,也讲了如何实现子孙万代好的原理,所以说,忠孝两全是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解读“忠孝不能两全”:
1、“忠”和“孝”都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却必须选择一个、舍弃一个,真是让人头疼的两难抉择。
四川邛崃山有条山路叫“九折阪”,回曲九折,崎岖险峻,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
西汉年间,有个叫王阳的官员,经过“九折阪”时,异常恐惧。不禁感叹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怎么能在这样危险的地方行走呢?”
当即称病辞官。
西汉末年,有个叫王尊的官员,也经过“九折阪”,他看到地势险峻,就问随行的下属:“这是不是王阳畏惧的那条路?”
下属说:“正是。”
王尊告诉驾车的人:“走快点!王阳是孝子,我王尊却要做忠臣!”
于是,后人把王阳、王尊的故事称作“阳孝尊忠”。在这里,“忠”和“孝”(或者说“忠臣”和“孝子”)似乎成了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
其实,“忠”和“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选择“忠”,或者选择“孝”,都不能算错误。
忠臣可敬,孝子也同样可敬。究竟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目中“忠”和“孝”哪一个置于首位。
3、儒家经典《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王阳选择了“孝”。
《孝经》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事父母之“孝”应该转化为事君之“忠”。
这是在提倡“移孝于忠”,“忠”成为政治化的道德。在家尽孝,事君尽忠,是士大夫立身的道德准则。所以王尊选择了“忠”。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历代帝王都会要求臣下选择“忠”。他们经常自我标榜“以孝治天下”,那是说给别人听的,他们最希望的是臣下的“忠”。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他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士大夫不能只在家尽孝,更应该事君尽忠,“忠”成为衡量政治化道德的尺度。危难关头,当“忠”和“孝”无法兼顾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忠”而不是“孝”,“孝于家”应该让位于“忠于国”。颜真卿也特别强调“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议东都留守韦陟谥号,太常博士程皓谥为“忠孝”。时任刑部尚书的颜真卿,立即反驳说:“出处事殊,忠孝难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在颜真卿看来,忠孝不能两全。孝则在家养亲,问寝问膳;忠则出仕事君,以身许国,势必无暇顾及养亲。所以说心可并存忠孝,而实际上难以两全。作为士大夫,既然出仕,理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忠为念,则已无暇孝亲,所以说忠臣就不能做孝子。颜真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计个人安危,忠而殉难,堪称忠君报国的千古楷模。4、东汉时,鲜卑族进犯边境,辽西太守赵苞率兵迎敌。不料,他的母亲被对方劫持为人质,并以此逼迫赵苞退兵。在战场上,赵苞强忍悲痛对母亲说:“儿子乃国之官员,守土有责,不敢因私恩而废大义。”一面哭,一面下令进攻。赵苞是把“忠”置于首位。而他的母亲却惨遭杀害。后人把这段故事,称作“赵苞弃母”。鲜卑军队被击溃后,赵苞含泪将母亲安葬。他对父老乡亲说:“吃着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杀了自己的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他竟日郁郁寡欢。最终吐血而死。他是夹在“忠”“孝”两难抉择中间的牺牲品。这当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例。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官员所面临的难题是:自己外出做官(尽忠),却难以侍奉家中父母(尽孝)。有人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对立。5、元代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高堂称寿》说:“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这番话,听上去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不过,还真就有人做到了。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费县人王雅量考中进士,做了山西阳城县令。俗话说“夫贵妻荣”。他的妻子孙氏,完全可以跟着他一起出门,去做官太太享享清福。可是,王雅量并没有带妻子一起出门,而是把她留在家里,替他侍奉父母。此后几十年间,王雅量去过很多地方做官,他宁肯自己过得清苦一点,也始终没有携带家眷。他本人在外面为国尽忠,他的妻儿替他在家尽孝,用这种方式做到了“忠孝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