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是旧时对伶人的尊称(龙套除外),就像现在称先生、大师、老师一样的。比如说电视剧《荀慧生》中大家都称荀慧生先生为白老板(荀老艺名白牡丹),而现在人们说起荀老时,基本都叫荀先生。
关于为什么把京剧名角称为老板,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与五代十国的“钱板”有关,也有的说“板”来自英文“board”的音译,还有的说最早来源于戏班班主的称呼,今天我们说的是京剧界的事,就按京剧界的说法来。
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券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侯家后,其寓所曰‘下处’,主人曰‘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之身,积有余资,遂畜雏伶,自立堂门。”可见, “老板”一词最早用于称呼戏班班主,如在夏雨主演的《天下第一丑》中,徽班领袖、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人称“大老板”,而刘赶三则被尊称为“三老板”。
追本溯源,应是由唱曲中的“拍板”而来。唱戏讲究有板有眼, “板”即节奏,拍子; “拍板”即指打拍子的长条板子,由长形硬木板组成,或六或八或九不等,一端贯以牛皮细带。 “打拍板”即指挥演唱。戏班班主无疑是“字正腔圆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称为“老板”再形象不过。后来, “老板”一词逐渐用于各行业。
旧时代角儿调班儿唱戏很普遍,观众看戏也是看角儿,龙套、配戏的都叫傍角儿,花大钱看戏叫捧角儿,包括整个团队的钱怎么分配,演出怎么运营都是角儿说了算,所以本身也有“一把手老板”的成分在内。慢慢的“老板”成了对戏曲演员的尊称,凡是能被称作老板的,都是大腕级的人物。
过去的戏园不能兼营戏班,所以老板也分为:“前台老板”和“后台老板”,后台老板即“戏园老板”,前台老板就是“戏班老板”(班主),由名角担任的班主,既是戏班的台柱子,对内也负责经营和管理。
老板是旧时对伶人的尊称(龙套除外),就像现在称先生、大师、老师一样的。
比如说电视剧《荀慧生》中大家都称荀慧生先生为白老板(荀老艺名白牡丹),而现在人们说起荀老时,基本都叫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