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及解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的善于为道修道遵循于道的人,外表看来都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高人得道真人是很神奇玄妙很高深传奇的,难以捉摸认识他。这里一些版本“深不可志”显然是错解错写,不必多述。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是因为无法认识无法看得透彻,所以勉强地去形容去解释。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像是冬天在冰面上行走一般的淡定从容,像是面对周围的一切显得恐惧一般的飘忽不定(可取义超然的样子),像是外来宾客一般的庄严伟岸,像是冰雪消融一般的光灿慈祥和蔼可亲,像是不加掩盖修饰一般的纯厚朴实,像是深远宽宏的峡谷一般的谦逊豁达,像是浑浊之水一般的混沌如昧。
这里老子人物肖像之描述还要靠个人自己用心去领悟,不必太多的究竟。但这里叙述仍然有很多人的很多不恰当的解析的地方,读者自己琢磨分析。涣兮若凌释又一作“涣兮若冰之将释”没什么大不了的改动,估计是篡改者自己为了便于学记所改而已。冰雪消融之像应该去大自然去感悟一下,坐在屋子里盯着书本是描述不了的,怎么也和洒脱挂不上多大的钩。还是要感叹一下老子的文采,如此放眼于自然界全域空把人置之于山川大地的比喻可谓旷世之作,其手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其解一,静之徐清,处静而逐步持续达到安宁平静干净纯洁的状态。动之徐生,处动而逐步持续达到升华生发的状态。问题是将孰能浊以、孰能安以前置后发生的意思难以捉摸。其一是:谁能以浊(处浊) 而使之静之徐清,谁能以安(处安)而使之动之徐生。这里又有肯定句和反问句两种意思之别。其二是:怎么能浊以静之徐清,怎么能安以动之徐生,亦有肯定句和反问句两种意思的区别。
其解二,浊以静,使之徐清;安以动,使之徐生;前置孰能后又有谁能使和怎么能够两种解法,亦有肯定句反问句两种意思之别。
其解三,问题在孰能之主客体上,一是怎么能使得道之人“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二是得道之人怎么能使“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三是得道高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