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十五子(乾隆十一阿哥永瑆结局)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十五子(乾隆十一阿哥永瑆结局)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3-28 21:05:59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十五子

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确实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乾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乾隆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在大清国力日益衰减的情况下,按说由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事实上,乾隆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  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乾隆对永琰的态度和用心,就连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者也多次向朝鲜国王汇报:“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乾隆皇帝喜爱。”   其实,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果然,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地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6岁读书,13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非常坚实。尤其是在从14岁被秘密立储到35岁登基的漫长的20多年中,他经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扩展资料: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乾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所以说乾隆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清史稿》: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风,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 《清实录》:上受天明命。协帝重华。天亶聪明。帝传精一。承手付太平之后。徵躬备多福之原。懿铄哉、生民以来未有之嘉会也。敬惟廿五年中。经纬万端。蟠际两大。垂千百王之模范。抚数万里之版图。奠亿兆人之家室。沈颐之: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沈兴永:第十五子永琰,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闵钟显:姿容端重,禀性宽厚,故天下人心,属望已久云。萧一山: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费正清:嘉庆帝认为,掐断了和珅的庇护制网络结构的花朵,它的根株便会自然枯萎。但是,上层行政的改革不能医治十九世纪官僚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弊病。阎崇年: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张宏杰: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前面连着“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正是在嘉庆皇帝的统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 陈连营:嘉庆的守成思想既是时代造就的,它又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李国荣:嘉庆皇帝城府很深,他知道只要太上皇乾隆还活着,就动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乾隆的旨意,弄不好反而于己不利,所以他韬光养晦,事事顺从太上皇,不发表自己的见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张。 张玉芬:由于清代社会各种矛盾更趋激化,社会积弊日深,致使嘉庆帝的改革并未能解决各种社会弊端。 牛创平:为什么能够发生和珅这样的案件……与乾隆时的许多制度、政策、社会和政府机制的严重弊端有关。而嘉庆与他的父亲一样,并未能认识这些缺陷,而使得这些弊端又在另外的一些人身上或其他的事情上不断发生,这正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问题。卢经:嘉庆的策略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诛杀一个和珅,是无法解决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一切弊端的。 朱诚如:综览嘉庆一朝政务之得失,从全局看,嘉庆在处理清王朝当时面临的两大社会问题时,没有抓住问题症结之所在并倾全力加以解决。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