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2、宜选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尽可能在与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一侧设置。
3、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4、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5、站点规模要根据规划配置的线路和线路配置的车辆数确定。
6、在规划的公交线路上的除首末站外的主要客流集散点,应设置中途站点。
7、设站的道路条件应该予以满足,使得公交车辆可以按技术要求完成进站停车-上下客-离站驶出的过程,并不至于严重影响道路其他交通工具的通行。
8、交叉口中途站点最好设置距交叉口下游50m以外的地方,对于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路,可以考虑设置在100m以外。
扩展资料:
结构特点
世界各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进程,受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差异较大,而且由于城市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也各具特色。在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一般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有轨电车、
地下铁道和出租汽车等客运营业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铁路市郊旅客运输亦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一些有河湖流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还包括有轮渡。在山区城市中,索道和缆车的运输也有所发展。磁悬浮客运交通以及无人驾驶的出租客车系统正处于试用阶段。
中小城市中一般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为主要客运工具,其特点是灵活机动,成本相对较低,一般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题。
快速大运量公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高速铁路,该系统可以快速的运载大批量乘客,出现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它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并可促进城市土地开发及商业经济带的形成,但造价很高,一般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
辅助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出租汽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以满足乘客不同的出行要求,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特殊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轮渡、缆车等,该类共交通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一般在特殊条件下使用。
在现代大城市中,快速有轨电车、地下铁道等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公共交通工具有载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相对污染小和运输成本低等优点。
在交通干线上这些优点尤其明显。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有些机关团体的自备客车参与了本单位职工上下班的接送运输,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支辅助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